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个人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54岁失业,97岁获诺贝尔奖:保持终身学习的人,到底有多牛逼!

2023年08月30日56
    很多企业家说今年企业难做,很多人说每天面临巨大的压力…… 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和遗憾。 但是看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当时97岁的“Good Enough”老爷爷的励志故事,我瞬间热泪盈眶。 从小家庭不和睦,考上耶鲁大学后父亲只给了他35...

王家范:我的大学时代

2023年08月27日47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先生所著《明清江南史丛稿》于今年上半年由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出版,本文节选该书附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存稿》,期待读者由此可以了解王先生的大学生活,一道体味平民子弟如何亲历历史,以及进入史学领域。...

冯契的治学经验与方法

2023年08月26日47
    冯契(1915�D1995),浙江诸暨人。1935―1944年,冯先生求学于清华,后在哲学研究中以清华“实在论”、逻辑分析与古今中西会通的治学理念为思想源头,接续传承清华学脉,创造性地建构智慧说体系,以此奠定其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的地位。 &n...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2023年08月19日55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

华罗庚的学习方法

2023年08月17日59
    2021年11月12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诞辰111周年纪念。华罗庚少年时因家贫而辍学,腿因病致残,却靠自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之一。每当人们夸赞他是数学天才,他却谦逊地说:“天才出于积累。” 华罗庚从小就喜欢动脑筋,常常...

王蒙: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

2023年08月12日58
    在著名作家王蒙看来,鲁迅笔下的阿Q爱情失败,究其原因是他没读过书。“阿Q可以追吴妈,但突然有一天他给吴妈跪下,‘吴妈,我想和你困觉’,这样就变成了对吴妈的骚扰。”如果阿Q背一首情诗给吴妈,他向吴妈求爱的事就不会成为丑闻,吴妈也不会发生闹抹脖子上吊的悲剧。...

王蒙的“攻读”观

2023年08月12日50
    王蒙创作力之旺盛,在中国作家里无人能敌。去年夏天,八十六岁的他,在北戴河疗养期间完成了中篇小说《笑的风》,年底在《人民文学》刊出,他将这部“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升级改造,增加了五万余字。今年4月,又推出长篇小说《笑的风》。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能插...

雷海宗的留学岁月

2022年09月29日45
      1962年9月15日,身在南开大学的雷海宗给在万里外的弟子何炳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表扬了何氏在美国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算起来,从1960年春何炳棣写信到雷海宗回信,已经隔了两年多,时间实在是拖得有些久。不过,冥冥中仿佛早有安排,何炳棣将要去任...

苦练、苦学、苦干

2022年01月21日45
    叶剑英与毛主席共事半生,对毛主席的了解也非常深,曾经评价说:“毛主席的一生,就是苦修、苦练、苦学、苦干。” 这句话,是叶帅在1975年7月3日,召开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改革会议上说的,号召大家向毛主席学习,说:“毛主席的一生,就是苦修、苦练、苦学、苦...

坚持终身学习的刘少奇

2022年01月08日46
    刘少奇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湖湘学子,成长为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卓越贡献的伟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高远的学习志向和一生秉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精神。高远的学习志向,决定了他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理研究或是取得一纸文凭、谋个好职位,而是“以天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