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科学家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李德威爱国之情,如干热岩般炙热

2019年09月16日28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区,30多名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和学生拥挤在恩师李德威教授灵位前,重温李德威生前留下的这10个字,心潮起伏,情难自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在不能言语的弥...

李德威用生命诠释了“追梦之路”

2019年09月16日29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区,30多名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和学生拥挤在恩师李德威教授灵位前,重温李德威生前留下的这10个字,心潮起伏,情难自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在不能言语的弥...

袁隆平接受央视专访:中国粮食还是不够吃的 农民不种就麻烦了

2019年07月10日30
    他把杂交水稻种到沙漠,种到盐碱地;他把杂交水稻种到非洲,种到全世界。 他曾说,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给国家至少增加1亿亩耕地,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他曾说,按现在情况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面对面》将带你亲密接触我...

顾诵芬院士: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2019年06月16日28
    “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日本军机空袭时那撕裂天地的轰鸣。”回忆起“七七事变”时的场景,眼前的顾诵芬院士仍难掩激动,“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护国家,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已至耄耋之年的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是我国航空工业领...

沙国河院士: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要回报国家

2019年06月16日29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沙国河院士,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我国首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首次实验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等,也知道他一直致力于面向青少年的公益科普活动,但沙院士和其夫人余道容老师资助贫困中小学生的事迹却鲜有人知。距今,他们已经连...

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

2019年06月12日32
    谢希德   中国半导体之母,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  ...

陈和生:造一台“超级显微镜”

2019年06月05日29
    “极简”是陈和生办公室的风格。房内的办公桌、茶几、沙发,都是最简单的摆设,唯一显眼的是贴在墙上的工程图纸。 就在这间略显单调的办公室里,这位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中科院院士,主持缔造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 3月25日,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

武向平:下一代超级望远镜的中国机会

2019年06月05日27
    “当国人还沉浸在中国‘天眼’问世的自豪之中时,全球的射电天文学家已经着手建造下一代超级射电天文望远镜了。” 在5月29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上来就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作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

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

2019年06月04日30
    杨叔子(1933.9.5―) 机械工程专家,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倡导者。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1991年荣膺中国科学...

一片丹心为化学――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

2019年06月03日26
    采访袁承业还是2007年初春的一个早晨,阳光透过窗户缓缓洒进上海有机化学所一间几平米的办公室。83岁高龄的袁承业,戴着老花镜,潜心伏在桌上研读一本外语刊物。直到记者走到跟前,轻声问好,他才抬起头……来上海前,早就听说袁承业院士只争朝夕,至今依然孜孜不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