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地震过后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

2008年05月31日27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地球,也震动了人心。除了空前的爱心奔涌,许多人对于工作、生活、社会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中国青年报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309人参加),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

请中国的成人在“六一”儿童节忏悔

2008年05月30日28
          不要说天灾是人间的无奈,地震是预测的盲点;不要说总理多么神速到达灾区,政府投入多少资金、物资和军队……         ...

大地震颤 公民意识迸发

2008年05月29日25
  死伤枕藉的大地震,摧毁锦绣巴蜀半壁河山。一夜之间,十三亿中国人以空前的主动意识,做为十三亿个国家公民凝聚在一起。 在惊人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显示出空前的坚强。这种坚强不仅仅体现在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也体现在普通国人迸发出的公民意识。他们是主动意义上的国家主人,设身处地考虑尽己所能共...

国家与国民的相守和共鸣

2008年05月28日32
  写在全国哀悼日之际   ●全国哀悼日是国家与一个个国民之间的最富有情感交流的相守和共鸣。就在这人类历史中倏忽而过的三分钟里,我们感受到了自己与国家、与党和政府、与全体同胞、与本来素昧平生的他人的活生生的关联,哀思和挂念   把13亿的中国人团结成了一个整体   ...

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

2008年05月27日24
     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 灾难时刻的信息传播   导语:透明的信息传播熄灭了谣言、召唤了民众、凝聚了人心、强化了国家意志,并协同政府共同把国人感情升华为国家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这3天,默哀中的中国恰是最团结的中国。     迅速、残酷。   里氏8级地...

多难兴邦不应被误读

2008年05月26日25
  连日来,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不能平静。5月22日,我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慎言“多难兴邦”》的文章,说“多难兴邦”一词包含对亡灵不敬之意,“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要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对此,我不敢苟同。 “多难兴邦”乃...

国旗为黎民百姓而降,我们热泪盈眶

2008年05月25日28
    这是第一次,国旗为遇难的同胞低垂;   这是第一次,国家为普通老百姓致哀。   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瞬间夺去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他们中间有母亲心中永远的宝贝--孩子,有孩子心中永远依赖的亲人--母亲!全国同悲,全民揪心。“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要找到你!”那几天,国家领导人的身影...

举办对得起孩子的教

2008年05月24日32
    在被眼泪浸透的日子里,重新拿起笔,我最想表达的是对四川灾区教师崇高的敬意。学校是这次地震灾害中创巨痛深、牺牲惨重的部门。最令人落泪的,是大地震前夜北川中学操场上学生最后的体育活动,是废墟中成群消逝的花朵般的孩子。与此同时,在天崩地裂之际,灾区教师用舍身忘我、拼死保护学生的英勇行...

节约救灾,当从中央机关推及全国

2008年05月24日28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节约资金用于灾区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这是一个得民心的决定。这不仅使各界...

震灾集体记忆将重塑民族性格

2008年05月24日28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要赢得民心、凝聚民气、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原来是如此的简单:把人民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让人民知道一切,让人民去参与一切。只有当人民感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重视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自然而由衷地散发出人性的美好。这是任何政治口号、任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