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2004年01月14日34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2004年01月14日38
    如何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成长的关系  问题是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还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由教师系统的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掌握。这种办法类似中国现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另一个...

上海人

2004年01月14日47
                         ...

太空资源与太空开发

2004年01月14日34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再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扩展过程。航天技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果之一,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大规模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是21世纪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有效手段。   茫茫太空,一片待开垦的...

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2004年01月14日32
  现在高谈“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人,往往没有共同的标准做讨论的基础,故只能做文字上或表面上的争论,而不能有根本的了解。我想提出几个基本观念来做讨论的标准。   第一,文明(Ovilization )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第二,文化(C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

“神舟”滋养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2004年01月14日37
  我们不会错失“太空时代”    主持人(记者诸巍 陈瑜):中国人梦想飞翔太空实在太久了,传说中有“嫦娥奔月”,敦煌壁画里有“飞天神女”,中国科技馆陈列着明朝幻想家万户试图乘“火箭”升空的画像。终于,我们成功了。然而在一片喜悦中,除却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我们似乎可以想得更远。...

中国探月不是梦――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

2004年01月14日36
      欧阳志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欧阳志远院士展望人类将在21世纪建立"月球城市"。以下为欧阳志远院士在湖南卫...

月球资源与月球勘探

2004年01月14日38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保存着自46亿年前形成以来至31亿年以前的地质活动记录,对人们认识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   一、月球:巨大的资源宝库  ...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2004年01月14日36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2004年01月14日40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