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

2021年03月20日38
    在吴自良一生的科研之路当中,研制核浓缩元件“甲种分离膜”的经历让他倍感光荣。“两弹一星”的研制,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吴自良正式这项浩大工程中的一员。 1956年,国家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

茅以升工程教育理念的再实践

2021年03月18日37
    2016年是我国一代科学大家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 茅老毕生以振兴中国的桥梁和铁道事业为己任。抗战前期他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在大桥通车仅仅89天时,为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茅老又亲手...

钱塘江大桥文献寻访悲喜记

2021年03月18日29
    民国时期由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铁桥――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公认的设计优良、技术先进、建造难度极大的重大工程,由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定议,延聘当时中国最为知名的桥梁结构学教授茅以升主持,从1932年动议筹划到1937年秋季建...

他培养的人都很能干

2021年03月17日35
    3月4日上午,当记者将电话打到清华大学教授林家翘家里时,他才吃惊地得知彭桓武先生逝世的消息:“他怎么就走了呢?”在详细询问了彭桓武生病住院的情况和追悼会的安排后,他说:“如果身体许可,我将到八宝山参加追悼会。” 林家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严谨求实的物理学大师

2021年03月17日34
    严谨求实,终生不渝   2007年1月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59卷1期)最后一页上,刊登了一封更正信,信的全文为:“贵刊2006年1月(58卷1期)登载我文《具有启发性的广义相对论》后,再继续研究中,我发现该文中一等式(该期42...

真后悔没再跟他聊聊

2021年03月17日30
    3月4日中午,记者接到远在美国的贺贤土院士回复的电子邮件;晚上8点,贺贤土打来越洋电话,在美国时间早晨7点的宁静、北京时间晚上8点元宵佳节的鞭炮声中,贺院士和记者分享了他对彭先生的珍贵记忆。 “我是从我美国的朋友和网络上得知彭先生去世这个消息的,非常...

最好的悼念是学习他的精神

2021年03月17日31
    “我想,对老先生最好的悼念是学习他的精神;不一定都能学到,但是努力学一点,对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很有益的事情。尤其是我自己,应该向先生学习,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和记者谈起了与彭桓武先生接触中的往事,他的声...

物理学家心中永恒的光芒――纪念彭桓武院士

2021年03月17日32
  彭桓武院士走了。中国科学界,尤其是中国物理学界无不为之哀痛。因为,作为一名物理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对世界物理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对中国物理学给予持续推动的科学家屈指可数;作为一个血肉之躯,能够像他那样锤炼自己灵魂的人绝世独立。他的科学底蕴和崇高境界,对于现今科技界具有深...

陈能宽院士与西南交大

2021年03月16日32
    5月27日12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逝世,享年94岁。噩耗传到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全校师生万分悲恸,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杰出校友。自1942年进入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矿...

陈能宽:诗词情怀写豪迈

2021年03月16日27
    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在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不为人知。旁人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之前,他从未接触过炸药,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然而,他却不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