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
2024年02月13日32
今年,是“U介子原子”发现者张文裕博士诞生100周年。前些时候,笔者前往他的故乡――惠安县涂寨镇宫后村,追忆缅怀这位享誉中外的著名科学家。 张文裕曾用名张少岳,1910年1月9日出生,父亲张碧泉在涂寨街经营“玉壶天药铺”,母亲汪顺生下8个儿女,只留下...
张文裕:名垂科学史的中国实验物理学家
2024年02月13日30
2020年1月9日是张文裕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特写此文怀念这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中国高能实验物理的创始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本文将介绍他不平凡的一生,讲述他载入科学史册的成果:火花室探测器的发明、μ子原子的发现等杰出成就,以及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创新不仅凭兴趣,更要有使命感”
2024年02月08日33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对科研人员来说,创新从何处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在今日之中国,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使命感。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科学家必须有矢志...
中国正步入科学起飞期
2024年02月08日29
在全球科技发展版图中,美国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已有120年,日本则在近40年成绩十分亮眼,截至2023年年底,已有20位日本本土科学家拿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是,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美、日都属科学后发国。它们为何能后来居上,比肩甚至超过英、法、德等科学原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创新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024年02月08日33
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拿水稻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近几年,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水稻品质也逐步改善,这一切都源于农业科技的底层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要成为农...
戎昭金:行星仰望者
2024年02月08日32
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戎昭金刚参加完学术会议,便风尘仆仆赶回北京。“这是一场与行星科学有关的学术会议,我得去和同行们交流一下最近的工作。”戎昭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戎昭金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在行星科学领域耕耘多年。这位“80后”科学家为人坦...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2024年01月20日30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中国航天史,太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决定
2024年01月20日30
(2024年1月19日)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十...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以务实之行,探科研之极
2023年12月17日35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的获奖者。多年来,薛其坤及其团队从事基础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在科研创新之路上从未止步。“从事科学工作,除了实事求是,还要做到追求极致,踏踏实实走好每步路。”薛其坤说...
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
2023年12月17日32
2023年12月7日,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建成并正式投入科学运行。锦屏大设施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大科学装置,它的建成,为暗物质、中微子、核天体物理等前沿课题提供了一流实验环境,也为深地岩体力学、深地医学等深地科学提供了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