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爱情成熟于更理性的教育

2004年09月03日30
从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会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9月1日《新京报》)。   教育应不应该涉足爱情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

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

2004年09月02日28
[摘要]在现今凡事E化的信息时代,媒体是个人了解外在世界与人际沟通的重要管道,要成为E世代的公民,必须能对媒介讯息具自主批判之能力,而非被媒体所操控,因此媒体素养教育被视为E世代重要之公民教育,而台湾也在2002年底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本文就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与相关重要文献...

切莫小瞧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

2004年08月23日26
      在京举行的以“科学、青年、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上,有1200多位境内外代表参加,成员以14~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次相互交流的好机会,细节上的碰撞从开幕式就看出来了。   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其实正是...

论青年的创新教育

2004年08月18日34
      青年兴则国家兴。世纪之交青年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青年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

杨振宁教授比较中美教育

2004年08月16日26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杨振宁教授以深邃的眼光...

中日两国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

2004年08月14日30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主要形式   1.道德时间课   道德时间课又称特色道德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 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 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

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 拥抱世界

2004年08月14日32
      加入wto后,各色各类的外来文化将随着经济的大潮以更加迅猛的态势蜂拥而至。对此,年轻一代的莘莘学子该如何应对?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的张岂之教授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我们首先要继续研究西...

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

2004年08月13日28
       提要: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打破文化不连续性的关键要素,是民族文化转型的动力。教育创新既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一部分,又是民族创新精神之基础。...

教育与富强――近代民族启蒙的历史轨迹

2004年08月09日30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1),在这一波新的竞争面...

中国教育问题随想:教育何为

2004年08月09日28
      紧张、不安、孤注一掷般的期待。中国人“望子成龙”的心态,在每年7 月使社会氛围扭曲到了极点。   当我们思考中国的教育危机时,我们不能只盯住城里的那几所名牌大学、中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试题,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现实。   盛夏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