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程开甲:令人陌生的“核司令”

2019年06月02日
   

今天(1月10日),96岁高龄的程开甲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这位老科学家在不少人眼中还是十分陌生。有人开玩笑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就像一个历史声音的回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近半个世纪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了这位曾主持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核司令”的物理学家。

“销声匿迹”是程开甲开始中国核武器研制之路的第一步。

此前,他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出身名门,受到过前沿的学术训练。

1946年,程开甲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作“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的学生。玻恩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程开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昆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1948年,苏黎世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著名物理学家泡利都无法裁判。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1963年,叱咤学术界的程开甲“消失”了。他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

此后,程开甲虽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这里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一次核试验中,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立下大功,这是当时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工作,也被程开甲交给了年轻的邱爱慈。

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邱爱慈说:“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这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

对于年轻人的培养,程开甲还坚持言传身教。

尽管担任过多种职务,但程开甲称自己从没想过“权力”,而只服膺“权威”――“能者为师”的那种权威。

因此,他可以非常诚恳地对年轻的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

走进程开甲的家,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里的主人,与现代物理学大师玻恩的弟子、海森堡的论战对手和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联系起来。这里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意思的是,他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他喜欢在上面演算大课题。他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迸发时,演算公式、分析方案,他都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但这些学术结论外界都很难看到,而是书写在了中国核研试的阵地上。

鲜为人知的是,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写就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并送给物理学大家狄拉克,但狄拉克却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于是,论文便未发表。

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后来一位国外科学家做了类似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其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这也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中国“核司令”与诺奖的“擦肩而过”。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程开甲:令人陌生的“核司令””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TCL集团股份制改造 李东生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企业界和新闻界知情人士的眼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是个性情温和内敛的人,与北派企业家的代表倪润峰、张瑞敏的霸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个性,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从好的方面看,李东生温和内敛的个性给TCL带来了几方面的良性影响。首先...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