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李兰娟与郑树森:院士伉俪的平凡与传奇

2020年02月07日
   

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说起院士伉俪,李兰娟曾经的学生王保红用四个字评价:“医学狂人”。有多狂,用李兰娟自己的话为证:“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类似“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内容展开。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对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这个院士家庭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琐事全部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从小学会独立,大儿子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既为孩子骄傲,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惭愧。

除了狂热的工作,这对院士伉俪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今年5月1日,是他俩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夫妻俩约了三五亲友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李兰娟笑着向大家抖包袱。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虽然工作忙,他们却从未忘记孝顺对方的父母。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恰巧碰上公公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自己悄悄跑回去,整整一周时间陪侍身边,亲自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直到全部康复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

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先生喜欢婺剧,于是,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当然,在李兰娟看来,先生也有缺点: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虽然有时也拿这些开玩笑,但她从不真的介意。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却从来没有怪罪过。“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温暖。他们,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李兰娟与郑树森:院士伉俪的平凡与传奇”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TCL集团股份制改造 李东生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企业界和新闻界知情人士的眼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是个性情温和内敛的人,与北派企业家的代表倪润峰、张瑞敏的霸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个性,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从好的方面看,李东生温和内敛的个性给TCL带来了几方面的良性影响。首先...

奇迹在发明家的智慧中诞生――中国优秀发明家陈国清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 国庆五十周年盛典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凝重光辉的大幕。    "五十年盛典,包含太多太多。环境整治、阅兵、游行、展览、晚会……几十万人庆典,在这当中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  每一个'第一'都是向国人展示五十年盛典的辉煌; ...

美华人科学家李明定:基因研究领域独辟蹊径

    留学美国的中华学子人才辈出。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一位新秀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曾报道过这位华人科学家的事迹。他就是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副教授李明定博士。   为“瘾君子”探索戒烟的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吸烟者,每年有上千万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