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院士王乃彦:从未离开科研一线

2020年02月08日
   

人物简介:王乃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参加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在国内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的近区物理测试工作,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王乃彦说,一生中有三次最关键的选择成就了他。

 

一次是中学时代,他放弃了就业工作的机会而选择了考大学;一次是放弃了原本热爱的无线电电子学转而学习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还有一次就是年老之后继续坚持科研工作,并选择参加更能回馈社会的活动。

 

 

差点与科研分道扬镳

 

  差一点,王乃彦先生就与科学研究分道扬镳了。

 

  1950年,王乃彦上高一。恰巧在这时,学校通知身为团干部的他去福州郊区参加土改工作。之后的1年零2个月里,王乃彦以最小的年龄和最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当时非常缺乏年轻知识人才的福州市委的青睐,他们希望他能够去市委工作。想来想去,王乃彦还是决定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回到学校,高二学年下半期已经开始了。怎样能跟上进度,这对一年多没上课的王乃彦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王乃彦说:“那时,我就读的福州一中常常白天上课,晚上开会,很难保证足够时间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老师就让大家挑着做,但我通常都是从头到尾每题都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中毕业前夕,班主任把王乃彦叫到办公室,告诉他:“现在你的各科分数,与在学的同学比,都是第一名。”

 

  1952年,王乃彦与同班的5个同学凭借优异的成绩一起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最美的时光奉献给了核试验

 

  1955年,大学三年级。原本要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的王乃彦被调去学习原子能专业。

 

  这又是一次决定命运的选择。

 

  那一年,国家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决定让一批大学生改学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充实核工业研究力量。王乃彦被选中,成为其中的一名学生。作出这个选择时,王乃彦没有任何犹豫,他说一切服从国家需要。

 

  1956年大学毕业后,王乃彦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的钱三强小组,做中子能谱学研究。在原子能所工作的三年中,王乃彦潜心研究,很快获得了钱三强先生的赏识。钱先生决定推荐他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学习。

 

  “第一次把我的个人材料寄到联合所,竟被退了回来,附言写的是:‘请你们派有副博士学位以上的人来。’”在钱先生的坚持下,对方最终同意接收。于是,1959年,年仅24岁的王乃彦,开始了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长达6年的工作历程。

 

  1965年,王乃彦回国,来到了青海海晏县金银滩,开始参与中国第三次核武器试验,主要从事实验中近区物理测量工作,以便了解武器的性能并在今后得以改进。在此期间王乃彦很幸运地得到了王淦昌老师的指导。

 

  在实验部的王乃彦参加试验的时候多数都要承担回收的任务,要穿着防护服戴着“猪鼻子”的防护面罩到场地去回收。

 

15年里,从青海到四川,王乃彦说:“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试验,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记忆。”

 

 

重视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

 

  年纪一年一年大了,但王乃彦从来没有从科研一线退下。退休以后,他并没有歇下来,而是又选择参加更能回馈社会的各种活动。其中,尤为热衷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和培养工作。

 

  “在青少年中进行科普非常重要,会影响他们对科学最初的认识。我自己的成长,也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结果。”王乃彦说。

 

  这些年,王乃彦的科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每到一处都深受青少年们的欢迎和喜爱。

 

  学生黄永盛回忆说:“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王先生已经七十高龄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已经是在家养老、含饴弄孙的时候,但他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上课并指导学生,一切都亲力亲为。”

 

  黄永盛至今还清楚记得和王乃彦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是2005年的一天,黄永盛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王乃彦在北师大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办公室,找他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敲门进去一看,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单间,布置十分简朴。王先生看到我,连声说‘请进,请进,这里简单了一点,你先坐下。’然后,就要去给我倒茶。”黄永盛说,“当时就被老院士和蔼可亲的言行所感动。”

 

  指导过程中,他拿出了自己之前整理好的很多文献,重要的地方都做了读书笔记。“我当时就感到,王先生这种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不正是作为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吗?”黄永盛说。

 

  王乃彦还随时关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他常常将网上看到最新的研究资料都打印装订成册。不管多大年龄,王乃彦始终对科研保持着很大的热情:“做科研工作很有乐趣,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科研一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院士王乃彦:从未离开科研一线” 的相关文章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

美华人科学家李明定:基因研究领域独辟蹊径

    留学美国的中华学子人才辈出。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一位新秀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曾报道过这位华人科学家的事迹。他就是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副教授李明定博士。   为“瘾君子”探索戒烟的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吸烟者,每年有上千万人死...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

李 政 道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