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人生难得几次飞

2021年05月29日
   

  今年5月8日,是国产战机歼教-5首飞成功55周年纪念日。55年前的这一天,试飞员程荣生驾驶歼教-5腾空而起。

 

  短短20分钟的首飞,程荣生激动不已。安全落地后,他紧紧握住时任主任设计师屠基达的手说,这是他飞过的最好飞机。

 

  这款战机,虽貌不惊人却产量过千架。服役46载,为空军培养出1.5万名飞行员,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员摇篮”。

 

  60年的航空设计生涯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参与设计了歼教-5、初教-6、歼-5甲、歼-7Ⅱ、歼-7M等多型飞机,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人生稀能百,难得几次飞。岂肯不敬业,风雨并言微。”正如屠基达院士晚年自况诗所写的那样,他为设计国产战机倾注全部心血,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航空事业。

 

  72天造出一架新飞机

 

  南昌,新中国第一款自主量产飞机初教-6的诞生地。

 

  1958年8月27日,一架全身喷着红漆、涂着醒目闪电标志的初教-6飞机跃上蓝天。

 

  随后,飞机平稳落地。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偌大的机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铆装14天,总装7天,1天完成试飞前准备工作……人来人往的车间里,主任设计师屠基达,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此刻,他的眼睛里充满喜悦和激动。

 

  72天试制一架全新飞机,这样的速度令人惊叹。没有样机,全凭自身钻研探索;没有电动计算机,靠画笔勾勒设计图……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科研人员硬是创造了中国航空战机研制的奇迹。

 

  起初,没人相信他们会成功。有领导建议,先全盘仿制雅克-18初教机更为保险。屠基达知道,这款苏制初教机性能缺陷突出,他坚持要“冒险”,做一些创新设计。

 

  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他们夙兴夜寐、攻坚克难――

 

  “设计室就设在厂办公大楼,晚上从不熄灯。” 负责机翼设计的林梦鹤说,有一次深夜,他与屠基达探讨前起落架与机翼接头零件无法自如旋转的问题。两人苦思冥想到天亮,屠基达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加装一个斜撑杆的办法。

 

  当时,模线绘制工作在工厂礼堂后台完成。为加快设计进度,屠基达和大家直接把画板搬到试制车间型架上,边敲零件边比划,对飞机进行现场改进。

 

  与其他初教机相比,初教-6不乏创新设计:发动机整流包皮下前起落架舱门收放不协调,屠基达和大家商量直接取消舱门。但是舱门没有了,孤零零的起落架又面临强度不足的问题。他和负责起落架设计的徐国正一起研究,在起落架两边焊上两块钢板,问题迎刃而解。

 

  干系之重,他们谨小慎微、锱铢必较――

 

  初教-6在进行90%静力试验时,机翼前缘扭转大面积失稳,载荷加不上去,临近试飞,整个设计面临推倒重来的风险。

 

  闷热的厂房里,屠基达和技术人员,逐个部位检查,终于发现失稳的问题出在机翼前缘根部,“原来是铆接翼肋时漏了一颗铆钉”。

 

  “设计师笔下有黄金,点滴问题关乎飞机质量,关系飞行员的生命安全。”现场把关加固后,屠基达没有批评人,而是和大家对图纸进行复审,改进生产流程。

 

  情形之急,他们分秒必争、永不言弃――

 

  当时,初教-6正值任务研发的关键期,主起落架要进行落震试验,但苦于没有试验台。时间紧迫,有人便提出,这是极端情况,可以先不试验。

 

  “一切设计都要经过极端情况的试验。”在屠基达坚持下,设计人员自己动手,在室外空地临时支了4根柱子,搭上简易平台,自制吊装设备,完成了落震试验。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下大力气攻克眼前难题。”在徐国正记忆里,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工厂广播里,不停播放鼓舞士气的语录;墙壁上,贴满了“为减轻每克重量而奋斗”的标语。所有研发人员精诚团结、分秒必争,书写了新中国航空史上的一段传奇。

 

  让歼-7脱胎换骨

 

  20世纪70年代,不少飞行员将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歼-7战机称为“跑得快的近视眼”。

 

  是何缘故?

 

  原来,当时雷达是先进战机的标配。歼-7没有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没过多久,歼-7改进型任务转交给当时国营132厂(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前身),由屠基达担起改进飞机的重任。

 

  “希望能加大飞机作战半径”“加装自动驾驶仪,飞行员出现错觉能自觉纠正”……屠基达跑遍航空兵部队进行调研,把来自一线飞行员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足足写满了两个笔记本。

 

  这场科研攻关是背水一战――

 

  有人认为,歼-7加装先进雷达,步子迈得太大,有些不切实际,项目有下马的风险。“工作已全面铺开,气可鼓不可泄,停简单、再启动就难了。这时候,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屠基达深知,不把战机技术指标提上来,赶超只会遥遥无期,他们必须把风险与重担挑起来。

 

  当时,平台显示、火控等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屠基达拿着国内仅有的几本介绍先进航空装备的公开杂志反复研读,寻找灵感。缺少武器弹道数据,屠基达带领人员自学火控精度计算、获得数据。

 

  这是一场全程冲刺的赛跑――

 

  “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拳打脚踢、全面开花。”如果按以往飞机制造办法,定型后还要以几十架飞机分成若干小批量生产进行工艺鉴定,装备部队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延后。

 

  屠基达和设计团队采用“分散矛盾、逐个吃掉”的做法,精准赋予每架飞机不同试验任务,同步展开。

 

  这是一场精神意志的严峻考验――

 

  歼-7改进型将阻力伞舱设计从机身腹部转移到机尾上部,能提前在空中开伞,这是对米格战机设计的颠覆。

 

  定型试验关键阶段,屠基达患上肺炎。他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张家口,带病观看飞机试飞过程。

 

  当飞机落地、伞花打开的那一刻,屠基达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是一场写满难题的必答考卷――

 

  看似是改进战机,实际难度与造一架新机无异,屠基达面临的是攻克导弹与挂架匹配、火箭弹射座椅、悬挂副油箱等难题。

 

  “他常讲,装备匹配是大事,一个细微变化都能对飞机性能产生影响,要反复验证,不能一装了事。” 参与歼-7改进的彭仁颖回忆说,为解决导弹发射引起飞机空中停车问题,他们先后进行10多次地面小火箭吞烟试验和空中试验;为验证副油箱输油控制可靠性,地面开车20余次,空中投下10多个副油箱……

 

  中国的“屠波列夫”

 

  晚年的屠基达,案头上摆放着一张放大版的黑白照片。工作间隙,他常常凝视照片,陷入沉思――

 

  那时候,屠基达24岁,头戴皮帽,身穿棉衣,眉宇间英气逼人。

 

  彼时,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出生鱼米之乡的他,辞别父母,来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他把这张照片寄回家,下定决心要在东北扎根搞航空。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任何个人打算,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只要能造飞机,我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种航空报国的凌云壮志,萌生于他倍感屈辱的年少时期。那时候,日军战机在中国领空肆意横行,屠基达决心长大一定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当年少有人问津的航空专业。

 

  在半个多世纪的航空生涯里,他看得最轻的是个人得失――

 

  每次的庆功表彰,面对鲜花与掌声,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全体设计人员;多个单位联合攻关,面对误解与质疑,他坚持以大局为重,把委屈埋在心底;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提出增加获奖者名字,让更多幕后英雄一起享受荣誉。

 

  在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抉择面前,他看得最重的是航空事业――

 

  刚参与完成歼教-1的机身设计,没有与同事和家人享受胜利的喜悦,屠基达便赶赴南昌,开始初教-6攻关;歼-7改进型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正值老父亲病重,他匆匆看望父亲,就赶赴试验现场;陪女儿去看电影,途中想起一个技术问题,他把女儿独自留在电影院,便跑到同事家中讨论问题……

 

  无私忘我,他践行一生兑现诺言。一张岁月斑驳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点滴过往。

 

  那时候,屠基达37岁,谦虚地站在航空前辈的身旁,坚毅的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照片里有恩师徐舜寿。他慧眼发掘了年轻的屠基达,将他调入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为屠基达的启蒙老师。

 

  争分夺秒设计歼教-1的日子里,徐舜寿常常站在屠基达身后,手把手地教他打样、制图。屠基达有时不理解他的意思、画错了,他从不生气,耐心细致地讲解问题。

 

  那是屠基达最难忘的日子:“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学到了既有远见卓识又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

 

  照片里,还有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20世纪60年代,孙志远来132厂视察,有人一旁介绍说:“他姓屠,屠波列夫的屠(当时图波列夫也译作屠波列夫)。”

 

  孙志远拍了拍屠基达的肩膀,笑着说:“好啊,我们要有自己的屠波列夫!”

 

  深情勉励,铭记于心。我国3年自然灾害时期,屠基达毅然举家入川,来到一穷二白的成都飞机厂,主持设计歼-5甲。当时,屠基达近1米8的身高瘦得只有104斤。

 

  屠基达带领设计人员从文件制订、制图规范、飞机标准等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学起,直到完全消化歼-5甲图纸。吃着生萝卜和红苕叶子,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歼-5甲的测绘设计,造出了成飞的“发家机”。

 

  “追赶世界先进航空科技发展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些工作。我想,一个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寻找智慧的民族,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这是2010年屠基达院士在公开出版的回忆录《淡墨集》发布仪式上的讲话,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即使不在一线设计岗位,他仍为祖国航空事业发展鼓与呼。

 

  2011年2月16日,屠基达院士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一生难以割舍航空事业,给儿女取名“征星”“征音”,寓意中国战机飞得更高、更快。

 

  斯人已逝,屠基达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初教-6依然服役,托举一代代飞行员实现蓝天梦想;

 

  歼-7系列战机依旧纵横海天,在近距空战中大显身手;

 

  “枭龙”战机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的风雨历程,有无数像屠基达院士一样的航空人,把人生轨迹与战机航迹融为一体,为一架架先进战机腾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人生难得几次飞”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TCL集团股份制改造 李东生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企业界和新闻界知情人士的眼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是个性情温和内敛的人,与北派企业家的代表倪润峰、张瑞敏的霸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个性,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从好的方面看,李东生温和内敛的个性给TCL带来了几方面的良性影响。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