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束星北:从雷达之父沦落到扫厕所,死后捐遗体却又被埋操场

2022年02月01日
 

 

纵观历史长河,无数的才子将军如同天上星斗闪烁着光芒,最后却湮灭在无穷的黑暗中。唯有他们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曾仗剑草鞋踏蜀道,随口一唱半盛唐的李白在接过天子赐予的羹食时,也未曾想到自己会有愤懑不已,赐金放还的遭遇。

这位白衣狂士的才情与见识是世间少见的,就连三代帝王都尊崇不已的司马承祯都对他青眼有加,连连称其有“仙根”。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才情高人一等的“仙人”,也只是被帝王安排在翰林罢了。

游历千山万水,看遍人间疾苦的李白不愿意屈身于此,他敏锐地感觉到了烟花盛唐下的诡谲风云。可惜的是,他过于才高气傲,与同僚摩擦不断,谏言自是无人肯听,最后落得个归乡的下场。

天之骄子跌落神坛,一生颠沛流离,离不开时运和自身性格。可其中苦痛又有谁能知晓?或许,只有与其有着相似遭遇的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才能和这位唐朝诗仙产生共鸣。

一、曾为爱因斯坦助手,制造中国第一部雷达

束星北,这个名字似乎不如两弹一星的王淦昌、邓稼先一般如雷贯耳,但是却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才智和功劳。

人如其名,束星北就像是挂在星空的北斗七星,竭尽所能,为中国的科学界指明方向,照亮前路。

在年仅19时,青年束星北就背上行囊,追寻着知识的指引从杭州辗转到了美国学习。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束星北对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对论非常感兴趣。

在刻苦研读,深切思索以后,他带着自己撰写的论文奔赴德国,希望爱因斯坦本人能给予指导。爱因斯坦对束星北的想法大为欣赏,并且邀请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担任他的助手。

那段岁月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束星北跟随着大师的脚步一路探索着物理界的奥妙。他是如此意气风发,未从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中窥见自己悲惨命运的一角。

在1931年,这位已经取得多所名校硕博学位的物理天才在感知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后,拒绝在美国过舒坦日子,毅然决然地归国。

束星北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还与后来参与两弹一星的王淦昌教授研究疑难杂题。如今的他就像是吸足了知识之水的海绵,只需要一个适当的时机,他就能将自己的一切挤干,交给祖国。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束星北从来都不会藏匿自己的所学所得,而是倾尽所有,将自己身体里储存的最后一点知识榨干。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我国的军事能力,束星北来到重庆,参与了雷达、激光、无人驾驶机等军工设备的研制。

在1945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束星北也终于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部雷达。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悲惨的遭遇已经有了源头。

二、傲骨铮铮,不屑虚与委蛇,埋下祸根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是美好生活的开端,可是,这个定律在束星北身上却不适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心想搞科研的束星北拒绝了好朋友王淦昌的邀请,因为他认为中科院的一些风气并不是他的心之所向。

束星北就像是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不想受到缰绳的过多束缚,他转头来到了山东大学任教。

这个选择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在历史的证明下,这所束星北口中的政治学者聚集地在后来成为了科学界唯一的诺亚方舟。

相比之下,追寻旷野与天空的束星北没有了避风港,就只好在往后独自面对风雨,遭遇苦痛。

我们并不能指摘什么,束星北的选择对于他个人是负面的,对于求学的青年却是正面的。

束星北讲课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各部分就是有机的整体,故从不照书本来,从来都是引导式教育。这般前沿的教育方法下,无数的科学家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上闪闪发光。

束星北在学术上是如此得如鱼得水,在为人处世上,这位中国的物理天才却缺少圆滑世故。

他一贯是不喜和政治沾边的,若是不得已去见领导人,束星北也从来不会“看脸色”。

就拿他和华岗校长的见面来说,开始时两人间的气氛还算和缓,但是一谈到哲学和科学时,气氛却焦灼起来。

原来,在谈话中,束星北坚定地认为哲学与科学这二者虽有关系,却还是泾渭分明。他固执己见,丝毫没有因为华岗是校长而有所让步。这番言论自然是让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华岗不痛快,是故华校长在往后经常结合束星北的言论对其进行批评。

这行为看似无足轻重,却早已为他敲响了警钟。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桩桩件件积累起来也足以招致小人暗算。的确,束星北的傲骨让他在以后吃尽了苦头。无尽的乌云已经降临到了这位科学家的头上。

三、遭遇小人算计,清扫十几年厕所,死后凄惨

这位科学家的噩梦发酵于无形之中,在山东大学的突击辩论更是将他推到风尖浪口。

在北京物理学家王竹溪教授的讲座上,这位才学甚高的“中国爱因斯坦”,不作任何解释,沉吟半晌,径直上前拿过粉笔,在对方书写在黑板上的公式上打了大叉,直言其有诸多错误。

这还不够,束星北站在讲台上,仿佛那是他的主场一般,字正腔圆地说道,“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漏洞百出,他并没有搞懂解热力学的本质。”

说完这句话,束星北根本就没看王竹溪的脸色,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总计说了四十分钟。

当时在场之人无不震惊,因为王竹溪本人是来自北京的物理学家,且师从周培源。相比之下,束星北一个教授而已,竟然敢当面批评其错误,不留丝毫余地。

这般行为着实是大胆狂妄了,而束星北却不知其中门道,只顾讲解他所钟爱的热力学。

这场突击辩论让才来到山东大学的束星北成为大家的议论对象,他却不在乎,就连领导的约谈他都没有放在心上。

就是因为这耿直的性格,这身傲骨在往后受尽锤打,最终埋没在土壤中。

周围的小人自然是见不得这般“恃才傲物”的天才,窝藏着龃龉心思。在1955年,在他人陷害之下,束星北被停职审查,并在1958年开始了所谓的“劳动管制”。

这位昔日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教授拿起扫帚,缩在了小小的厕所里面。

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位谈起科学就神采飞扬的学者被贫穷和现实压垮了脊梁,一点点被生活夺去了希望。

在接受改造后,他提出了无数个科学计划,却因为自己的身份,这些计划无一例外地都未得到重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束星北终于明白唯有接受改造,才能做个“好人”。

于是,束星北变了,他默默无闻地擦拭着试管,清理着厕所,制作别人都不愿碰的尸体标本。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校园的广播,广播里通报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讯。

大家听闻消息都笑了,举国欢腾。相比之下,束星北却难过不堪,因为参与研究的人员中有他的学生还有好友,却没有他束星北!对于一个科学家,不能用自身才学来创造价值,实在是天大的遗憾!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受尽苦难折磨,临死前都想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家人支持他的选择,却没想到,生前已是身心俱疲,就连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存放遗体的青岛医学院在半年后才想起来还有具科学家的尸体在院里,打开门时却发现遗体早就高度腐烂。院领导见此便让学生抬至树林掩埋,却没成想,学生偷懒,直接将其埋在双杠下。

呜呼悲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各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人,生前死后竟是如此潦倒。束星北就像是划过天空的流星,一闪而过,最终淹没在黑夜。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束星北的学生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就时常谈起自己的恩师,并在周总理面前坦言,束星北是解决中国科学‘断层’局面的人才之一。

天才跌落神坛大多是时运导致,就连普通人的一生也有高峰低谷,我们在为他人扼腕叹息时,也为自己流泪。

我们却也应该明白,最重要的是在跌落后的站起,只有这般坚忍不拔,位卑不忘忧,才是真正的涅��,是难得的神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束星北:从雷达之父沦落到扫厕所,死后捐遗体却又被埋操场” 的相关文章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7月29日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忌日,笔者7月中旬专程来到襄樊市委党校采访了邓稼先的弟弟邓�o先,今年已73岁高龄的邓�o先向笔者透露了有关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后排为邓稼先及夫人许鹿...

美华人科学家李明定:基因研究领域独辟蹊径

    留学美国的中华学子人才辈出。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一位新秀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曾报道过这位华人科学家的事迹。他就是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副教授李明定博士。   为“瘾君子”探索戒烟的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吸烟者,每年有上千万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