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何泽慧:率真而温暖的苏州女儿

2022年02月13日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逝世的消息,时隔21分钟,在20日早晨8点传回了她学习、生活了12年的母校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老校的“闻道廊”上,“何泽慧简介”的碑刻四边,镶上了白色玫瑰和黄色菊花编织而成的花圈。伴着淅沥的小雨,十中校长柳袁照在碑刻前陷入了回忆:“何先生虽然故去,可她一笔笔撰写的石刻还留在十中的校园里;她的爱国情怀、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会被每一个走过‘闻道廊’的学子铭记”。

 

“我一辈子只有两个母校”

 

1914年,何泽慧在苏州出生,振华女中即苏州十中的前身,是她度过了小学、中学时代的母校。直到高中毕业考上清华大学,她才离开故乡赴外地求学。

2005年,当柳袁照第一次去北京看望这位老校友时,何泽慧老人很认真地对他说:“我这辈子只有两个母校,一个是清华大学,另一个就是苏州振华女中。”在十中百年校庆时,当时92岁高龄的何泽慧欣然提笔写下了“爱国奋进”四个字。

“这是何先生一辈子的精神写照。她成长在中国羸弱动荡的年代,科技报国是她最大的心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十中语文教师徐思源说,何泽慧曾告诉她,之所以选择去德国留学,是因为看到当时国民政府聘请的军械制造专家都来自德国,要去德国学习先进的军械制造技术,为中国“学造大炮”。

中学时的何泽慧是个性格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不仅物理、化学成绩优异,绘画、书法、体育也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十中把化学生物实验楼命名为“泽慧楼”,在体育馆内还悬挂着大幅的照片,那是1931年苏州振华女中排球队获得中学生排球比赛江苏省冠军时的合影,何泽慧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照片上,她排在左边第一个,调皮地歪着脑袋,两条粗黑的长辫子洋溢着青春活力。

“何先生不止一次告诉我,在苏州度过的学生时代,为她日后求学、做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柳袁照回忆说。

何泽慧的三姨妈王季玉曾经担任过振华女中的校长,何泽慧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都是在王季玉任内。对自己的这个外甥女,王季玉的要求十分严格。“何先生跟我说起过一个细节,除了平时的功课,当时的振华女中,每周还有课外知识的测试,她每次都能得第一,但是姨妈一般都不给她第一。”柳袁照说,“姨妈和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使何泽慧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她在楼下拄杖等了我们半小时”

 

新中国物理教科书上,第一个出现的中国物理学家,就是何泽慧。然而,这位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在她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眼里,却是一生简朴,待人亲切温暖。

柳袁照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去看望何泽慧时的情景。他事先与老人约好了见面时间,却因为出租车司机不认识路而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当他急匆匆地赶到老人家楼下时,竟发现何泽慧拄着手杖,已在楼下等了半个小时。在老人家的书房门上,悬挂着一块小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一些生活琐事。老人告诉他,这是钱三强还在世时写下的。这让柳袁照很感动,“要知道那已是2005年,而钱先生是1992年逝世的”。

从2005年到2010年间,柳袁照和十中的老师们先后三次到北京看望何泽慧。2009年3月,柳袁照带着学校的20多位老师进京,开展“名校之旅”,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去拜访何泽慧等老校友。原先打算去三四位老师探望何泽慧,因为她家太小,书房只有五六平方米,容不下太多的人。可是,同行的青年骨干教师听说校长要去探望何先生,谁都不想错过这个珍贵的机会。

“于是,我擅自主张,三四个人一组轮流上楼拜访何先生。那年她已经96岁高龄了,却早早地坐在书房里等我们。”柳袁照回忆,何泽慧静静地坐着,和大家一起回忆在母校的点点滴滴,还不忘叫上落在后面的腼腆的老师,坐到她前面,与她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何泽慧回苏州办理完捐赠网师园的相关事宜后,曾独自一人悄悄回了一趟母校。据当时发现她的老师回忆,老人穿了一身工人装,斜背着一只布袋子,不声不响地在校园里漫步,寻找自己毕业那年留下的摩崖石刻。当找到1932年自己亲手刻下的“仁慈明敏”四字石刻时,她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了起来,抚摩着石刻,并连声说:“这是我刻的!这是我刻的!”

那一刻,她的眼神明亮而热切,就如同80年前,她在振华求学时的青春洋溢。这位率真且让人感觉亲切温暖的苏州女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精神,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百年母校的莘莘学子们。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泽慧:率真而温暖的苏州女儿” 的相关文章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