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企业家 > 正文内容

纪念应昌期先生百年诞辰――为围棋梦奋斗一生的宁波人

2023年08月10日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活在世人的心里,活在他为之耕耘奉献一生的黑白世界里。

 

 

2017年10月23日,是应昌期先生的百年诞辰,一百年前,应昌期先生出生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应氏家宅。那是1917年,神州大地风雨如晦,而围棋,也同样在它的母国,渐渐走向衰微。日本棋手高部道平四段横扫中国围棋界后,时人李子干在《咏棋十绝》中愤怒的写下,“古法拘泥计本疏,兵情顷刻不相如。赵家十万长平骨,误在将军读父书!”字字泣血,字字椎心。而也正是在1917年,一代国手顾水如渡日,中国围棋新的篇章,即将慢慢翻开。

 

缘结围棋  贡献卓著

 

对于那些年的应昌期,他还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中国围棋已然衰落到了何等地步,他只是被母亲差遣去买豆腐的小小孩童。但历史终究在这里划下了一个美妙的节点,围棋女神终于将她的青眼投注在了生养她的华夏故园。买豆腐回来的应昌期,在树荫下看到了正在下黑白子的老人们,好奇的应昌期一直看到日上三竿,看到买回来的豆腐都酸掉,才匆匆回到家中。后来,晚年的应昌期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围棋人生,也便将这块酸了的豆腐,当做自己围棋生涯的起点。

那时候,应昌期想,“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玩的游戏”。

这一声感叹,在冥冥中已将百年岁月贯穿。围棋何幸,以这样的方式和应昌期先生结下不解因缘,应先生又何幸,能用一生的时光,和这十九道纵横相伴相随,并且终究,让这块酸了的豆腐,都足以被记入中国围棋的浩荡史诗,让那个在树荫下,下棋的老人和看棋的孩子,都有了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16岁那年,应昌期只身前往上海,成为上海统源银行的一名练习生。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应昌期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宿舍便开始潜心练习围棋。每逢周末休息,经常步行至虹口日本人所开的专业出售棋书的书店浏览,又常去日本人的棋院看棋。日本人下棋时安静肃穆的氛围以及精湛的棋技,使应昌期深感当时中国围棋的没落。此时的应昌期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将来如果有钱,别的可以不干,但围棋改革的大事一定要做。

少年应昌期为了实现围棋复兴梦而开始行动。他写信给上海《新闻报》,建议举办新闻棋赛和开设围棋专栏。《新闻报》主笔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很快在报上开辟围棋专栏,一时成为上海滩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关于围棋,他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对于一个小小的银行练习生来说,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他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的理想:什么时候有了钱,一定要把中华国粹―――围棋,推广到全世界去!

及至中年后,应昌期事业成功,家产渐丰,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许下的诺言。他在自述中写道:“我不要名,也不要利,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有益于发展围棋的每一件事,这是我的梦,我的一生没有虚度。”于是,为了实现这个梦,他开始倾尽全力发展祖国的围棋事业,为振兴中国围棋而不懈努力。

当然,在应昌期所做的一切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已连续举办八届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了。1988年,第一届“应氏杯”大赛在北京正式开幕,冠军奖金高达4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所有围棋赛中的最高奖金额,比赛每四年举行一次。应昌期在创办“应氏杯”的时候,曾毫不掩饰地表示,办这个比赛就是为了让中国棋手能拿一个世界冠军。可惜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未曾见到这一幕。直到2005年3月6日,中国棋手常昊以3:1击败韩国棋手崔哲瀚,夺得“应氏杯”的冠军,这才算是了却了先生生前最大的遗憾。

应昌期对围棋事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明了“计点制”围棋规则。自1973年至1996年,足足23年,应昌期潜心钻研,撰写围棋规则,倾注毕生心血于《应氏棋规》一书中。应氏棋规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可用四字歌诀概括:手分虚实,气尽提取,变穷打劫,子空皆地,除穷任择,气定死活,劫分争搅,填满计点。

“计点制填满法”达到了“绝无判例”“几无和棋”的目标,是迄今为止最合理、最完备、最符合时代需求的围棋规则。

应昌期曾说:“世上有钱的老板多的是,但像我这样一生缘结围棋,发明计点制规则,举办棋赛,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围棋的,找不出第二人。”的确,应先生对围棋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正可谓是“世界棋坛无可取代的祭酒”。

 

商界奇才  璀璨人生

 

“升高必自下,谨始惟其终”,这十个字是应昌期的书法老师赵叔孺先生在应即将去福州时手书相赠,挂在应昌期宁波居室(繁景花园别墅)的书房中。应昌期前半生有一段岁月携妻将雏颠沛流离,丢失了不少东西,唯独赵先生所赠之条幅一直没有丢掉。考其一生的行迹,先生送的这两句话让他终生受用不尽。

1932年的春天,因家境困顿,只有16岁的应昌期被迫从慈湖商校辍学,只身踏上沪甬客轮,远走上海谋生。他先是在统源银行做练习生,凭着他的勤奋与悟性,很快便升为正式行员。后考入福建省银行,于1937年夏天赴福州上任。而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战火很快蔓延到福州,福建省银行随省府搬迁。应昌期带着妻子唐平尘,一路历经古田、建瓯、南平、永安、厦门、长汀、赣州至衡阳、贵阳,最后到达大后方―――陪都重庆。在随后七八年的颠沛流离中,他们的三个孩子法诺、明皓和柔尔相继出生。

1948年1月23日,应昌期跟随在福州任上结识的严家淦抵达台湾,进入台湾银行工作,先后任业务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营业部经理等职。最高峰时期,一人身兼五职,是银行实际上的当家人。

1963年,应昌期因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毅然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台湾银行。此时的应昌期已经47岁,接近知天命的年纪,却又面临新的抉择,但是凭着宁波人“赤手空拳闯天下”的精神,他很快抖擞起精神,开始创造属于他的一片璀璨新天地。

1964年,应昌期创办“利华羊毛工业公司”,后经营成绩卓著,于1979年成功上市,大大振兴了台湾的纺织业。应昌期又首创租厂联营的方式组建了益华纺织工业公司,不仅让三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得到了生命的延伸,还意外地获得了地价暴涨的利益,可见其卓越的经营才干。经应昌期“点石成金”的企业还有益华沙拉油、国泰化工公司、国际票券公司等。

应昌期具有宁波人鲜明的开拓冒险精神,他还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1973年,利华澳洲公司成立,后又收购一家澳洲的老牌公司,成立“吉期”公司,从此业务蒸蒸日上。

开拓澳洲市场的成功使应昌期勇气大增,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美洲。1983年,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印科公司”成立,主要由其子明皓主事,公司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成为应昌期一生中最得意的一笔。

 

造福桑梓  泽被后世

 

应昌期没想到,在熬过近半个世纪的乡愁后,还有机会再次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还能再次看到小时嬉戏玩耍的“桂花厅”。只是,此时的他已是两鬓斑白,而老家也变了模样,已不是那“小桥流水,蛮幽静的地方”。

1988年9月,应昌期在外奔波42年后,终于再次踏上故土,回到家乡慈城,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泪眼相望,竟无语凝噎”。而乡土乡音又一次唤起了他的爱乡恋乡情,更坚定了他回馈桑梓的决心。

在参观中城小学时,应昌期看到母校校舍破旧不堪,心中十分不忍,当即决定捐资140万美元重建中城小学。在新小学落成后,应昌期又萌生了在家乡实施教育“一条龙”工程的想法,于是他又捐资450万元人民币,在中城小学旁建造了一座“倡�幼儿园”,“倡�”即“倡棋”,意在倡导兴盛围棋也。

应昌期又为其曾经就读的慈湖中学慷慨捐资1550万元人民币,用于全面重建母校。新校建成后,应先生又以慈湖中学校友会顾问的名义,发动港台等地的校友捐赠了电脑、激光打印机和实验室设备等。

1997年3月,已身患重病的应昌期仍惦念家乡的建设,决定再捐资150万美元重建保黎医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应先生仍时时刻刻关注重建医院的相关事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最佳方案。他这颗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将永远与家乡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应昌期还积极参与家乡宁波的经济建设,投资创建了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筹备处,到1993年9月即投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1997年8月,现代公司已合计引进世界一流的整套生产线5条,总投资4000万美元,年产量900万平方米,成为苏浙两省最大的瓷砖企业。

应昌期在宁波的另一项大的投资工程是“利华(宁波)羊毛工业有限公司”。1992年10月破土动工,1994年3月正式投产,总投资5000万美元。1996年8月,病中的应昌期又决定上利华二期项目,投资2500万美元。扩建工程自1996年年底动工,至1999年年初投产。

最难能可贵的是,应昌期还再三叮嘱子女,在家乡办实业的盈利,绝不带走,要全部用于当地办实事。“我在宁波开厂不是为了赚钱,完全是为家乡做点事情。凡是在宁波赚的钞票,我一分也不会汇出去,将继续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宁波。”

1997年8月27日,应昌期先生离开了人世。据其子应明皓回忆,应昌期生前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国一定会富强,两岸一定会统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先生仍记挂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仍放不下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纪念应昌期先生百年诞辰――为围棋梦奋斗一生的宁波人” 的相关文章

卢作孚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国的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其中就有他――一代船王卢作孚。毛泽东惋惜地说:“如果卢作孚先生还在,他所要担负的责任总比民生公司要大得多啊!”   卢作孚这个名字对年轻的一...

华为的危机,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吗?--从持续增长战略角度对比华为与思科的差距

    华为是一个低调的公司,但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却很有名,这很大原因在于他的系列文章和讲话,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成了业界的名句。 比如“什么叫成功?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比如“制定一个好的规则比不断批评...

“听”李东生做自我批评    TCL总裁的种种姿态

  2002年的经济人物没有什么意外,不过还是这些“高处不胜寒”的风云人物,TCL总裁李东生就是其中一个。近来,在中央电视台不同的栏目内看到了他的各种讲话和各种表态,也听到了他又一次坦言自己的失误,这是对外;而对内,李东生在公司内部发表了一次讲话,专门剖析自己的种种失误,后来TCL发生的一些变...

Tomson.李 成为世界级企业家?

    Tomson.李    数年来在国内“广积粮、缓称王”的李东生,在2003年跻身国际大冒险家的行列。他能成为内地的第一位世界级企业家吗?   在去年11月初那场引起业界广泛注意的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合资案中,业界再一次领教了外表儒雅的李东生的霸气和野心,大多数人也同...

黄宏生:没人接班最痛苦

    说起彩电业,应该说没有人不知道创维;而说起创维,也就不能不提到黄宏生。创维这家位列彩电业前三强,年销售额达100亿的企业其实是当初黄宏生个人做起的一家民营企业。在谈到创业中的艰辛时,黄宏生显得很淡然,他说:“痛苦是一种常态,要有准备接受痛苦、历练的心理准备。只有如此,才能享受...

郭广昌:拥有财富不是罪恶

       ●我觉得大部分财富积累都是正确的,至少我觉得我的财富积累都是阳光的。   ●商人必须是理性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金钱关系的博弈。   ●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商人,就必须呕心沥血地去体会市场中的真理。   ●企业的发展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