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周文雍 就义前宣布结婚

2004年04月02日
      烈士诗抄  浩气长存
  烈士周文雍,就义何从容。半载假夫妻,临终比翼情。痛挥竹签伤指,以血牢壁留吟。婚礼传之后世,遗诗永颂英名:
  头可断,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
  好汉身躯为群裂。
  周文雍烈士的名字,因“刑场上的婚礼”而传扬天下。他与牺牲前一瞬间宣布结婚的妻子陈铁军一起,把生命和鲜血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周恩来在6O年代还带着深深的怀念之情谈起临别前那张台影照片,说这表明了“他们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
  生平
  ■周文雍由学生领袖成长为了工人领袖,广州起义中任赤卫队总指挥
  ■陈铁军在反共屠杀开始时救过邓颖超,后来因地下工工作需要与周文雍扮作假夫妻
  周文雍,1905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农村,从小跟着当私塾教师的父亲念了四年书。后团家穷,他在一个高小伙房,边当杂工边读书,1922年在亲友资助下考入广州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这个人称“红色甲工”的学校里,周文雍读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和布哈林所写的《共产主义ABC》以及《阶级斗争浅说》等,并于1923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主席。1923年秋,拥护孙中山的军队与反孙的陈炯明部队在距广州不远的石龙镇激战,周文雍等团员组成慰劳队去前线劳军时突遇机枪火力封锁,周文雍带领大家低身前进冲过铁桥,还缴获了一挺轻机枪。这次表现轰动一时,周文雍自然地成为广州重要的学生领袖。
  根据组织安排,周文雍还在课余负责“手车夫工会”的工作。所谓“手车夫”相当于北方“拉车的”,过着收入微薄、吃着无定且居无定所的生活。周文雍与同志们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东堤二马路侨高街为他们建起了一批简易房。手车夫们感到共产党领导的工会能办实事,于是积极参加工会活动。这支队伍后来在组织广州起义时成为工人赤卫队的主力。
  1925年夏,周文雍被反动校长开除,中共广东区委将他转为正式党员并安排担任区工委委员,翌年他又任共青团广州地委书记。1927年4月,广东当局进行反共屠杀后,周文雍任中共广州地下市委的负责人,为掩护身份与陈铁军扮成假夫妻。
  陈铁军年长周文雍一岁,原名陈燮君,出身广东佛山富户,15岁时便被封建家庭许配另一豪门。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这位小姐,提出只拜堂、不同房和婚后继续读书的条件。婆家被迫问意后,陈铁军又发现名义上的丈夫是个纨绔子弟,愤然离家出走,到广州考入女子中学和广东大学文科的预科,1926年在校内加入共产党。翌年“四一五”政变时,她从校内化装逃脱,随即又到医院把因难产无法单独行走的邓颖超送上船去上海。几十年后,邓颖超还带着深深的怀念说,如果没有陈铁军相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927年秋,广东军阀内争激烈,周文雍作为参加起义的三人核心领导小组,在工人中秘密建立了几千人的赤卫队。12月11日起义爆发,周文雍担任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协助张太雷、叶挺组织作战。第二天晚间,形势恶化,周文雍被迫潜往香港。
  当时,李立三代表中央到香港处理起义善后,他认为周文雍领导不力,由省委决定开除其委员,调做下层工作。其实,广州起义的失败并非周文雍的责任,但他对组织上的处理没有计较,抱着对革命的赤诚,同陈铁军返回广州,继续以假夫妻的身份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1月27日,二人被捕,2月6日同时壮烈牺牲,刑场的枪声成了他们结婚的礼炮。
  背景
  ■在民族苦难的时期,有志的新一代追求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民族的救星
  周文雍和他的爱人陈铁军,生长在近代广州这个濒洋背陆的特定环境中。来自西太平洋的台风侵袭神州时,这里首当其冲,西方入侵风暴恰恰也以这里为登陆点。无数的灾难伴随着英勇的抗争,当年的革命、暴动如同后来的改革。开放一样,均在此发出了先声。
  像周文雍夫妇这样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当年站在这个东西方的交汇点上,虽然有“南风窗”的诱惑,但他们痛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在广州激起绚丽耀眼的火星,也决定着那一代青年人的追求。
  现代许多年轻人讲“追星”,而在那个民族苦难的时期,有志的新一代追求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民族的救星!
  在中国革命的灿烂星空中,广州是一个掠过众多“明星”的区域――民主革命的两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在这里均有光辉的足迹;国民党人的黄花岗、共产党人的红花岗,都留下了近代史册上许多璀璨人物的姓名。
  在那人生难得遇到的革命暴风雨年代,冲决束缚的解放所产生的激烈碰撞,也会滋生非凡的热情,其中自然包括作为人生自由一部分的爱情。周文雍和陈铁军两位烈士的非凡情恋和婚礼,不仅当年为革命青年所景仰,也令今人为之动容。
  故事
  ■周陈二人由假夫妻产生真恋情,在严酷斗争中来不及说破,始终保持纯洁关系
  ■狱中的周文雍吃了“妻子”送来的红辣椒,满脸通红如同发高烧一样说胡话,被人送到医院后,地下党马上派人将他抢出来
  ■叛徒傍晚带警察来抓捕,陈铁军搬动窗台的花盆发出信号。不幸的是周文雍未看见告警,跨进大门
  1927年,“四一五”政变后周文雍在广州转入地下活动,因单身汉容易引起怀疑,组织上于8月间派陈铁军到他身边假冒夫妻。在“家庭”内,他们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对富家出身的陈铁军来说,穷学生出身的“丈夫”的忘我工作精神不久就吸引了她。11月间,周文雍在街头游行中被警察局逮捕,幸亏未暴露真实身份。陈铁军日夜悬心,以“妻子”身份探监时,偷偷送进许多红辣椒。周文雍吃后满脸通红,如同发高烧一样说胡话,经同监人大闹和事先疏通了狱医,监狱当局把他送人医院。地下党马上派人到医院支走看守的警察,将周文雍抢出来送回“家”中。因刑伤未愈,陈铁军像妻子那样日夜照顾,周文雍深深被感动。两人的感情发展到近似夫妻,只差最后一句话未说破。
  广州起义第二天,长堤方向告急。警卫团的领导不会粤语,难以同工人协调,到指挥部要一名翻译。周文雍看看身边只有陈铁军可派,在枪炮声中两人面对可能的生离死别,只是深情地互道珍重而分手。当晚起义失败,两人分别都潜往香港,无数战友牺牲的悲痛和工作难题,又使这对恋人来不及再谈个人感情。二十天后,两人再度份作夫妻回广州,主要任务是联络失散的同志。回来仅半个月,因有一个被联络者是叛徒,他告密后于傍晚带警察来抓捕。当时在家的陈铁军听到动静,让同样是地下党员的妹妹从阳台逃走,自己留下搬动窗台的花盆发出信号。不幸的是,周文雍本看见告警,跨进门后,二人同时被捕。
  ■临刑前陈铁军大声呼喊:“就让国民党刽子手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周文雍被捕后,警察局局长朱晖日亲自提审。他见周文雍毫不动摇,下令用“放飞机”、“坐老虎凳”、“插指心”等酷刑逼供。周文雍几次昏厥,醒后仍坚不吐实。陈铁军受审时面对威胁利诱也毫不动摇,只关心“丈夫”的情况。敌人恼怒之下,决定公开处决这对“共产夫妻”。
  周文雍在广州名气很大,广东军阀公开审判时为掩盖拷打痕迹,为他脱下血衣换上半旧西装。法庭问他有什么最后要求时,周文雍毅然回答:“只要求和陈铁军同志一起照张相。”留下的这张照片上的周文雍大义凛然,只是手势不正常,显然是受刑后造成的结果。陈铁军则披着四五尺的宽围巾,呈现出一副安详的样子。国内许多同志看到报纸上的这张照片,为之深深感动。
  拍照完后,周文雍、陈铁军被解往红花岗刑场。开枪之前,面对大批围观的百姓,陈铁军大声呼喊道:“我和周文雍同志假扮夫妻,共同工作了几个月,合作得很好,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专心于工作,我们没有时间谈个人的感情。现在,我们要结婚了。就让国民党刽子手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此时周文雍仅23岁,陈铁军24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周文雍 就义前宣布结婚”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