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儿子就是我的事业

2004年04月05日
      近日,有两条新闻与残疾孩子有关。
  一则是本报6月26日的报道,赴挪威留学的患有脑瘫的荣博在国内免修体育,而在那里,他和同学一起去森林采蘑菇、学游泳、爬山、攀岩。他父亲得知后感到“不可思议”。另一则消息是,盲人孙岩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大学生,而且此前他也一直上的是正常孩子的学校。
  残疾人常常遭遇歧视或者怜悯,而某些居高临下的怜悯其实是另一种歧视。所以残疾人在精神上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就弥足珍贵,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亲属更是格外不容易。
  对以儿子为事业的孙岩的妈妈而言,她的“事业”更大的困难和考验刚刚开始。
  19岁的盲人孙岩因品学兼优被破格免试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前,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孙岩的优秀,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一个残疾人能有一门艺术专长已经很好了,断不会拿比正常人更高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我也不例外。我只是先听人给我说起孙岩的妈妈,说她不一般,说她为孙岩的成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说她总给看不见的儿子穿雪白的内衣,说她甚至告诉女儿“记住你的生命是哥哥的眼睛换来的”,说她认为“母亲应该是大海,任何东西都要能承担”。那些片言只语中传递的母性触动了我:一个残疾孩子母亲的内心的情感,总是要比我们复杂和丰富的吧?待到得知孙岩免试进入音乐学院不是因为残疾而受特殊照顾,而且音乐学院的老师说“孙岩有才华,人品好,家教很好”的时候,我对孙岩母亲的好奇又多了几分敬佩的色彩,这于是成为我采访她的理由。
  不过当沙彦华坐在我面前,我没有想到我们的话题是这样开始的。她几次要说起孙岩的故事都因眼中涌起泪水而无法继续。那一刻我明白,对于这个母亲而言,儿子的争气和幸运是她最大的骄傲和安慰,但他的残疾和因此带来的不幸是她心底最痛楚的一道伤疤。尽管可能很多伤心事已成为过去,但这个伤疤不是可以随意触碰的。更何况公开向人讲这些故事,无异于把伤疤撕开了给人看。
  她告诉我,过去她最不愿意跟人尤其是媒体记者聊孙岩的事,“讲那些事很伤感,我不想说。”她说惟有一次例外,那是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全国有一个评选“中国母亲”的活动,作为吉林省推举的候选人,电视台要找她拍一个纪录片,她拒绝接待。她说,所有的一切她不稀罕,她不想再提那些伤心事。于是,每天回家只要看见电视台的车子停在她家的楼下,她便不上楼。
  沙彦华说做节目的编导是一个怀孕7个月的女性,她觉得做这个节目对她而言意义特殊,于是每天大着肚子爬上6楼去等沙彦华的出现,一连等了7天。到第8天沙彦华觉得从人情上说不过去,终于被她感动,上楼了。一见到那个身怀六甲的编导她就忍不住哭了,编导也哭了,她说什么时候采访成功什么时候再休产假。后来片子做得很成功,沙彦华也评上了“中国妈妈”的称号。那一年,正好孙岩也被评
  为“全国十佳少年”。
  沙彦华说,这么多年过来,她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她觉得社会对孙岩这样关心,和媒体讲讲他的成长经历是一种责任。她认识到孙岩走到今天,已不单是她个人的孩子,她在承担母亲的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于是,她愿意和我聊聊。她还说,等到有一天她觉得孙岩真的到了巅峰之后,她会考虑把经历过的一切写下来。
  说完这些后,她的情绪平定下来,平静地说起往事,不再伤感。
  ■做母亲的心,就希望用最好的东西来弥补有了残缺的儿子
  沙彦华告诉我她几天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爬长城,好不容易爬到台阶尽头,却是一堵极高的墙,只有爬过墙才能到头,于是她没有选择地爬那道高墙。那堵墙又高又陡,没有手扶脚攀的地方,似乎风一吹人就要掉到山崖下去,她闭着眼不敢往下看,吓得心惊胆战,终于还是爬了上去,醒来半天依然惊魂未定。毫无疑问,这个梦折射的是她的某种精神状态,她笑着说:“有什么事那么难以逾越,再困难,终究会过去的。作为母亲可能付出很多,但这是母亲应尽的义务,母亲就应该为孩子无私奉献。”
  孙岩从出生就是先天的残疾,她说,那时不是感到有压力的问题,而是恐慌,不知所措:“那是死与活的问题。”
  作为父母的正常反应,他们开始抱着孩子到处求医,在孙岩3岁的时候,他们还把孩子从长春带到北京同仁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所有的治疗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相反让家里背了很多债。
  穷困似乎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没有希望,孩子看病没有钱,沙彦华决定做生意,她说:“什么事都要靠逼的。”
  沙彦华是专业服装设计师,那是她热爱并自信怎么做都做得好的职
  业,于是她开起了服装厂,专做自己设计的服装,这一做就赚了钱。在还清家里的欠债之后,她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岩买了一架三角钢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疑奢侈。然而做母亲的心,就希望用最好的东西来弥补有了残缺的儿子。
  因为孙岩看不见,母亲便给他买各种能听见声音的玩具,丰富他的生活。4岁的孙岩便开始在电子琴上摸来摸去,6岁就会自己弹几十首歌曲,沙彦华说:“他不是用手是用心在弹,听了他弹琴大家都流泪。”孙岩8岁的时候,母亲开始给他请最好的老师教他弹琴。那时候她服装厂的生意很好,但赚了钱并没有让他们的衣食住行有改变,“赚钱就是为了孙岩学琴。”沙彦华说。
  就这样沙彦华做了将近10年的生意,直至1997年,他们决定让孙岩到条件最好的北京学琴,于是关掉生意红火的服装厂,全家迁居北京。
  ■慢慢的,家长们从一开始要轰孙岩走,转变为以自己的孩子和孙岩一起上学而自豪
  沙彦华总是说,孙岩走到现在这样很艰辛,这个社会里,残疾人若不受歧视,便是被人怜悯。
  她说可能你的想法不见得得到别人的赞同,但只有这样坚持走过来才能走出别人没走过的路。
  因为孙岩从小上的都是健全人的学校,她说:“西方的观念就是,为什么要把残疾人人为地和健全人隔离起来?孙岩完全可以和健全孩子一起学习。”回过头来看,她觉得孙岩是幸运的。
  孙岩的学上得一波三折。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什么基本一学就会。为了让他能上学,父母没少花力气,沙彦华说:“我知道他具备这样的条件。”一家重点小学在对孙岩进行考试之后,决定接收他并让他直接插班上二年级。不料这竟引来轩然大波,班上孩子的家长不同意,让自己的孩子罢课,说:“只要那瞎孩子不滚,我们就不上课。”因为他们认为,老师精力有限,如果要照顾这个瞎孩子,势必别的孩子的培养会受到影响。家长们甚至揣测这孩子是与上边领导有关系的“孙子”,否则怎么不“滚到”残疾人学校而能塞到健全人的学校来。于是家长们还闹到市政府门口静坐。
  沙彦华说:“我能理解他们,都是父亲母亲,谁都怕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可我们孙岩也要上学啊。”
  这事还真惊动了省、市教委来调查,事实证明孙岩没有后台。学校的校长于是和家长们谈判,他让家长们给两个月的时间来看孙岩的入学是否会对别的孩子的学习造成不好影响,如果没有,他希望家长们应该有爱心,因为孙岩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两个月过去了,全班同学不仅学习没有受影响,而且在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盲孩子孙岩更是成绩优秀。慢慢的,小学几年下来,家长们从一开始要轰孙岩走,转变为以自己的孩子和孙岩一起上学而自豪,老师也总是让最调皮的孩子和孙岩同桌,感化好以后再换人。因为这个残疾孩子这样自强、努力,这样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周围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孙岩成了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的范本。
  从那时起,在学校和老师的配合下,孙岩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式。上学前他去盲文学校学会了盲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他就用盲文记下来,老师写板书时也特别会为他读出来。写作业他会把盲文读给老师听,考试的时候会为他采用读卷子口答的方式。
  业余时间孙岩继续学琴,并小有名气。在他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我把孙岩当成我的事业
  学琴,是孙岩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事。沙彦华并没有说自己的孩子有多大的天赋,或者说她没想过让孙岩在这上面有什么成就,她只是说:“他喜欢,至少他喜欢。”为了这个她几乎是不顾一切地为孙岩学琴创造条件。1997年孙岩到北京演出,沙彦华听说北京专业学琴的条件别的地方没法比,便关掉开得红红火火的服装厂,拿着积蓄全家到了北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沙彦华不觉得可惜,她说:“我把孙岩当成我的事业。”
  沙彦华带孙岩去考了音乐学院附中,但学校不收,一开始没有老师愿意教孙岩,沙彦华到处
  运作,到处碰壁,每次回来都伤心得嚎啕大哭。她说:“无论你再觉得有怎样足够的条件,别人都有充足的理由来否定你,时刻提醒你残疾人就是残疾人。”无力改变的事实无疑最让她痛心。
  正在她最绝望的时候,音乐学院的杨峻教授收下了孙岩,沙彦华说,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看见了曙光,那是什么感觉?
  杨峻是在听了孙岩弹琴,听他讲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后收下孙岩的。他听孙岩弹琴很有感情,听他说下雨天听雨滴下的不同声音,于是被这个孩子打动,觉得他天生就该学音乐。杨教授收学生的标准有些特别,他喜欢勤奋的学生,因为他认为知道努力就是一个人的才华,他还喜欢收人品好的学生,他认为琴弹得再好人品差也是白搭。而且,杨教授认为,育人之道应该是助人进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步更是一个老师的天职。孙岩的命运或者说沙彦华一家的命运就因为杨峻而改变了。
  孙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学琴进入专业化阶段,成绩突飞猛进,最终因成绩优秀,在各方的努力下被免试保送进中央音乐学院。
  一个盲孩子学琴的过程肯定是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光是乐谱,就需要有人为他读五线谱,他自己再翻成盲文,一个乐谱这样记下来需要好几天。原本沙彦华专门请人来为孙岩读谱,结果一小时就要200块,实在花消不起,沙彦华自己便学会认五线谱,自己给孙岩读。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来没教过盲学生的杨教授则为孙岩费尽了心思,一星期就要给他上四节课,很多时候要靠手把手的示范来完成,比教正常的学生花的精力和时间都要多。
  沙彦华对杨峻充满感恩之情,她这么告诉我说:“我想起美国的海伦・凯勒,她之所以成为那么个伟大的盲人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老师更伟大。人们总说母亲为孙岩做了什么,但我这么说,任何一个母亲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任何一个老师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孙岩没有他的老师,就没有他的一切。”
  沙彦华还特别提到,在孙岩的成长中,也得到了残联很大的帮助。
  ■有时候我就想,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我,这是上苍对我的信任,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照顾好
  在沙彦华的话语里,不难听出,她一切的重心都是孙岩。她说她的事业就是孙岩,她说:“有时候我就想,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我,这是上苍对我的信任,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照顾好。”她一定要给孙岩穿雪白的秋衣秋裤,她觉得他已经看不见,就不能再让他穿不亮堂的衣服。她不允许孙岩的形象上有不好的地方,她总要亲自监督着理发师给他理发,着装也不能有一点含糊。
  事实上他们一家人都很精心地照顾孙岩,包括孙岩才12岁的小妹妹。在孙岩7岁的时候,一直在孙岩生下来是残疾阴影下挣扎的沙彦华夫妇才要了这个女儿,沙彦华说在孩子出生前她就想好了,要生出来是个儿子就不要了,因为男孩不会照顾人,还要人照顾,不像女儿,女儿可以照顾哥哥孙岩。女儿起名叫孙全,一个“全”字说尽父母心中那份特别的感受。后来在杨峻教授的建议下,孙全才改为孙泉。沙彦华说从小她就告诉孙泉,她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哥哥。现在孙泉十分乖巧可爱,像姐姐一样把哥哥照顾得很好。
  我问她,这样一切以孙岩为重会不会有些偏心,对小妹妹不公平?她说:“我们不这样认为,因为孙岩需要我们关爱照顾,我们都愿意照顾孙岩。”我问她是否为孙岩付出过多?孙岩会不会让她的爱保护得太好了?是不是所有苦难的内容都让妈妈承担了,他不会知道困难?
  沙彦华说,不会。有了一个残疾孩子,只有自己坚强起来,孩子才会幸福。母亲应该是大海,要能承担任何东西,精神上给孩子愉快,让他精神上能健康成长。孩子的信心来自于母亲,一定要让他自强。对于孙岩,与他的残疾有关的情况,社会对他的看法,家里从不对他回避。现实就是现实,他们告诉孙岩,关键在自己不是别人,不要让别人的缺点去惩罚你。就像孙岩上学被拒绝这些事,他都是知道的,在妈妈为此伤心大哭的时候,懂事的孙岩会默默为妈妈倒上一杯水,或为妈妈打来饭菜。然而,内向的孙岩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并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
  沙彦华说,她一点不担心,因为孙岩的心理非常健康,他很乐观,还对她说:“不管残疾人健全人,人要活得有用。”而在生活上,她也尽量让他自己做。孙岩外出演出时不在她身边生活也能自理,只不过质量稍差些罢了,她说,她不担心这个,只要他演出成功,思想上没出什么毛病就行。
  她只是觉得孙岩的缺点就是太孤傲了,一般的事情都不放在眼里。结果孙岩回答她说:“对呀,我也看不见,怎么放在眼里?”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儿子就是我的事业”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