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刘先觉先生 | 建筑四杰的弟子,倾心建筑的一生
刘先觉,1931年12月12日生,安徽合肥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195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也是“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童��、刘敦桢共同的弟子。任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意大利国际城市建筑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
刘先觉教授从50年代开始,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着重于外国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古典园林的研究,并曾参加刘敦桢主持的《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多项,至2014年5月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已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建筑理论》等。已发表的论文有60余篇.
刘先觉先生的人格魅力始终吸引着我们
久久难以忘怀
垒山不止
刘先觉十分重视基本功,他坚持“外语不离口,画笔不离手”。刘先觉先后学习了英、德、日、俄等语言,尤以英语为最佳。《建筑美学》的英文原著晦涩难懂,凭着过硬的英文功底,刘先觉把这本书翻译成通达的汉语读物并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多年如一日地练习绘画。当年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刘先觉经常主动请刘敦桢、杨廷宝等先生到班上听课,并指出其不足。
身为建筑史专家,刘先觉没有闭门造车,他经常做一些设计工作。这些设计大多是义务劳动,他却乐此不疲。他不仅设计了南京中山路沿街商住综合楼工程的图纸,还参与了建设的全过程,从钻探到挖地基再到结构设计,他都亲力亲为。为研究园林,刘先觉到美国去看长木花园,到法国看凡尔赛宫,还先后去了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
刘先觉上课不看讲稿,板书工整,字迹遒劲,画图精准。他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照葫芦画瓢”,不经意间画图的进步就很大。出去测绘,刘先觉画完每一棵树,都要随手记录下画图日期、树的品种、树的高度、树杈形状等等。
敏于学术
建筑学家刘先觉指出,城市建筑一味求洋不可取
由全国高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东大举行。大会主席、东大建筑学院博导、著名建筑学教授刘先觉说,中国的众多城市都在急速增大,一些城市变成特大型,甚至国际化,洋人设计的建筑越来越多。他指出,城市国际化并非都要洋建筑,对于他生活的南京城,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优劣。
城市建筑不能多姓“洋”。
刘先觉教授说,“全国很多城市的建筑都存在问题,一些大型建筑都由外国单位技术设计,呈现出洋的风格”,他并不反对洋人设计建筑,有些建筑就得洋些,但盖什么建筑要根据一个城市的特点来定,建筑一味求洋不可取。刘先觉教授潜心进行江苏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研究、澳门和新加坡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并多有著述,他认为一些古城在进行建筑改造时更要处理好洋与中的关系。
南京民国建筑没有得到彰显。
他认为,作为一座城市最需要的是单个建筑与城市总体上的和谐,南京城在此方面既有优,也有劣。南京的建筑中最令他肯定的是南京禄口机场,是建筑学中高科技流派的典型作品。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机场,其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十分恰当。他对南京新火车站也给予好评。刘先觉教授同时不客气地说,南京的城市特征没有得到彰显,南京曾是民国时期的首都,但是南京城在后来的规划过程中,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将很多民国代表性的建筑都拆除了。
建筑师不要急功近利。
刘先觉教授对当前一些建筑师忙于设计建筑,而不加深入研究也给予批评。对此,他认为,建筑的质量有其客观规律,比如混凝土必须在28天后才能凝结,建筑行业一度对建筑中的“肥梁胖柱深基础”进行革命,而事实证明不可取,在设计中,一些梁柱就得肥胖。
柔于教育
刘先觉教授桃李满天下,还带了约80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其中许多为业界翘楚。
学生们说:“刘先觉教授不求闻达也不求富贵。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热爱祖国、提携后辈。”建筑学院葛明教授是刘先生的学生,他说:“刘老师常常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把从前辈那里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刘先觉教授的严谨是出了名的,学生们常回忆:“刘老师是做学问的样板。”1980年代,建筑学院周琦教授在做学生的时候曾把“men and women”翻译成“男人们和女人们”,刘先觉先生批评了他,指出应该翻译成“男男女女”。刘先觉先生的一席话让周琦记忆犹新:“翻译不仅要信,还要达和雅。”
1989年,刘先觉教授要求周琦拍摄中国最古老的教会学校――汇文书院(今金陵中学),他把周琦带到那里,跟他讲解拍摄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周琦单独前去拍摄。回忆那段拍摄经历,周琦至今心有余悸:“光第一个建筑,我就拍了8次。刘老师总不满意,让我反复返工。”事实上,在这个看似单调的重复过程中,周琦收益颇丰。有了这次“小插曲”,以后再拍摄类似的东西,就驾轻就熟了。
刘先觉先生留下的知识与风骨
足以后世代代学子记忆与传承
愿刘先觉先生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