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学生追忆“高铁院士”王梦恕:敢说话的人不多,像他这么敢说话的人更少

2020年06月11日
   

9月20日,“高铁院士”王梦恕离世,享年80岁。

他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并就涉及中国高铁建设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被媒体称为“中国铁路代言人”。

在公众眼中,“高铁院士”针砭时弊,对热点问题有问必答,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他的名字更是屡见报端,被公众熟知。同时,他生前还不止一次谈到琼州海峡、渤海海峡甚至台湾海峡修建海底隧道的规划和设想……

此外,王梦恕不但喜欢就自己熟知的铁路、隧道等领域发言,在其他话题上,他也爱说上几句。作为一名在铁路系统工作奋斗数十年的专家,也因为一些非铁路领域的发言而引发争议。

著名轨道交通专家、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孙章与王梦恕是唐山铁道学院的同学,闻悉王梦恕去世的消息后,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太辛苦了。”

王梦恕的学生、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谭忠盛告诉红星新闻,王梦恕去年曾经因脑出血住院治疗,“春节前他都非常好,开会都来参加,准备就恢复工作了。春节以后又第二次出血,后来一直就在医院了,好一阵子又差一阵子。”两星期前,谭忠盛在301医院ICU见到王梦恕时,他已经连话都说不出了。

王梦恕生前工作过的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均已发布讣告,王梦恕院士的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铁道之缘:求学时转专业

 

王梦恕1938年12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其年少时深受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影响,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从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继承父亲的事业,于1955年9月至1956年8月来到锦州铁路局实习,1957年,王梦恕考入唐山铁道学院,鲜为人知的是,他刚入校时,学习的是桥梁专业。

王梦恕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在唐山铁道学院学习的第三年正值成昆线建设,他看到隧道建设颇为不易,于是,他在第四年开始分专业时主动申请将专业改为隧道工程建设,并担任隧道班班长。

1964年,王梦恕顺利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又主动申请前往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工处任专题组长,后担任北京地铁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建设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

中铁隧道局集团在王梦恕的讣告中写道,对于工程施工,他忠诚担当、创新实践。从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到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直径7.3米的大型机械化压缩混凝土盾构;从当时举世瞩目的大瑶山隧道到先后攻克了7项配套技术、14个技术难关大秦线军都山隧道;从首开先河用暗挖法修北京地铁区间复线到复兴门至西单区间大跨度车站试验段工程都留下了王梦恕院士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他自己所说:“隧道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计算分析的层面,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变实际问题的,必须有高层次的人才深入到第一线去,才能结合实际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重大突破。”也正是长年累月深入一线,在艰难实践中千锤百炼才成就了这位隧道领域的科学家。

1997年5月,离开教职工作多年后,王梦恕又做回了老师,在北京交通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并且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试验研究中心,计划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100名博士生。如今,他门下的博士生已有几十名,其中很多人在国家重点工程里挑起大梁,成为总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

 

学生钦佩:亲上高原为科研“探班”

 

著名地下铁道专家施仲衡院士曾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担任过王梦恕的班主任。谈及自己这位杰出的学生和战友,施仲衡说:“王梦恕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真实的缩影,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士子的客观写照。他将心血都无私奉献给了自己深深热爱、眷恋的祖国,奉献给了为之呕心沥血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

王梦恕离世以后,他曾就读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和曾经工作过的北京交通大学均在官方微博上发文悼念,不少学生纷纷留言,表达对这位学长、师长的悼念。有学生留言,有幸听过王院士的讲座,很睿智的一位先生。

谭忠盛不仅跟随王梦恕院士进行了多年博士后研究,毕业后还做了王梦恕的助手。回忆起恩师,谭忠盛说:“老师做人没的说,对学生是非常关心,非常爱护。”

他回忆道,2002年,自己与同事一起上青藏高原,参加青藏铁路的科研。“他对我们上到高原非常不放心,对我从生活到身体状况都问得非常详细,每隔一段时间就问我,看我有什么变化,身体能不能受得了,让我特别感动。”

除了话语上的关心,当时已年逾六旬的王梦恕甚至亲自去青藏铁路科研现场“探班”,跟着谭忠盛他们上了一次高原,查看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各个方面对我们关心,非常细。”谭忠盛说。

谭忠盛说,老师非常关心弱势群体,“很多弱势群体找他,他是有求必应的,一直很关心基层,这也是他作为人大代表的职责,一直为他们呼吁。”

对于老师王梦恕的直言,谭忠盛表示了肯定与钦佩。“这肯定是很好的,敢说话的人不多,像他这么敢说话的人更少。”

 

同窗追忆:重情重义,懂得感恩

 

回忆起同窗王梦恕,孙章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性格很直率,很直爽,比较敢发表意见。”另外,王梦恕重情重义,懂得感恩。

王梦恕生前曾担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并兼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孙章告诉红星新闻,当时外界对王梦恕兼任多职的做法还有过一些争议,但在他看来,这恰恰证明了王梦恕重情重义,懂得感恩。“每个单位都希望自己单位有院士,那么他人去了北京交大,但他始终对隧道局(中铁隧道局集团)是感恩的。”孙章回忆,王梦恕曾和他表露过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所以他和北京交大谈,自己还应该是兼着隧道局的工作,北京交大也理解。”

在孙章看来,王梦恕这样做理念很新,也是有远见的。“人才是社会的,并不是单位所有制,(人才)资源共享是可以的,这一点我觉得他做得很好。”

作为曾经的同窗,孙章告诉红星新闻,王梦恕很勤奋,“任何工作够能做到学术上有成就,他是很勤奋、很辛苦的。”此外,孙章还认为,王梦恕比较大胆,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他的一个优点、特点,因为想象力丰富,他往往是比较容易说出石破天惊的一些思想,那么很快就传播出去了。他的性格比较直率,又比较耿直。”

提起王梦恕,一名中铁隧道局集团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王梦恕原来到单位来的挺多的,“河南北京两地跑,这两年单位有重大活动他会来参加。”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虽然与王院士接触不多,但能感到“他挺正义的,敢替老百姓说话,敢说真话。”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学生追忆“高铁院士”王梦恕:敢说话的人不多,像他这么敢说话的人更少”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