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工地院士”情在三峡

2021年08月15日

 

 

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激动人心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我有幸目睹了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壮举盛况,特别是在三峡工地上采访了忘我工作的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和一大批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设计、监理、水文人员。真切地体会了他们为实现三峡梦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运筹在胸  决胜截流

 

1997年11月5日,领导再次派我到三峡工地现场对长江委总工程师、设计代表局局长郑守仁进行采访。1995年我曾经为郑守仁获长江委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宣传,在三峡工地采访过他。当时,因为我的采访不执着,再加上郑守仁工作太忙,也很低调,没能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这次三峡工程截流后,可以趁着郑总工作告一段落,喘一喘气的机会对郑总再次进行采访。

三峡工程截流当天,我早早赶到了截流现场。大江截流现场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上,面积达1080平方米的巨幅五星红旗格外壮观,航拍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

9时,现场指挥发射的3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刹那间,上下游围堰4个堤头上整装待发的车辆如同一群威武的雄狮,直逼江水奔腾的龙口。400多辆巨型装载车紧张有序地轮番在上下游围堰堤头向龙口抛投石料,激起的阵阵浪花发出巨大的轰鸣,围堰堤头紧逼龙口,30米、20米、10米、5米……15时30分,上游围堰截流成功,如潮的欢呼声如同一部壮美的交响乐在三峡工地回响。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作为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的郑守仁没有在主席台上,而是戴着白色安全帽,站在截流的最前沿。因为三峡工程截流戗堤的进占,堤头随时存在坍塌风险,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守仁虽然运筹帷幄,为三峡截流创造性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并为此做过无数次实验,但是,方案用于三峡截流的施工现场,这还是第一次。截流没有完成,就不能说明方案成功。我看见郑守仁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戗堤的进占,关注着堤头的施工安全。无论截流现场有多少记者围着采访,有多少同行拱手祝贺,有多少领导的跷指赞扬,他都不被喧嚣的环境所左右。

这就是郑守仁,不为名利,敬业奉献,贡献再大,功劳再多,依然默默无声。

 

为水而生  情在三峡

 

三峡工程截流成功后,我在三峡坝区左岸十四小区职工宿舍采访了郑守仁。

一天傍晚,大约19时,我轻轻敲了郑守仁宿舍的门,开门的是郑总的夫人高黛安,我们都称她高工,高工说:“是来找郑总的吧,请进吧。”郑总看见我说:“先看《新闻联播》,完了后再采访。”坐定后,环视了一下这个单间宿舍,房间里的陈设简陋,两张单人床,两把木椅子,一张书桌,一个简易的帆布拉链柜。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听郑守仁谈了他个人的一些历史。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洪患频繁的安徽淮河岸边。1963年,23岁的郑守仁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来到长江委,在陆水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上,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郑守仁从贵州乌江渡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葛洲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郑守仁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1981年的冬天,他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1986年秋,清江隔河岩工程上马。时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隔河岩工程设代处处长的郑守仁和同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爱人高黛安在隔河岩工地“安营扎寨”,夫妻俩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面除了简单的床铺,没有电视,没有煤气灶,更没有淋浴设备。夫妻俩天天吃食堂,有时从工地回来晚误了吃饭,就泡两包方便面对付一下。隔河岩距宜昌不过2个多小时路程,又有便车接送,但郑守仁和爱人却很少回宜昌的家。有7个春节夫妻俩都在工地上过的。隔河岩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半年发电,郑守仁作为功臣,被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奖”。

1993年下半年,郑守仁转战三峡工程。此时,他已是长江委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委的各项技术工作,还代表长江委指挥三峡工程各项现场设计工作。虽然职务上升了,但郑守仁坚实的脚步依然踏在工地第一线。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有20多项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半个多世纪来,无数伟人的梦想,无数前辈的追求,如今要通过建设者们去亲手实现,作为三峡工程设计的总工程师,郑守仁深知重任在肩,不容丝毫懈怠。三峡工程大江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郑守仁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截流戗堤进占过程,堤头随时存在坍塌的危险,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守仁为此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在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一举成功,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郑守仁负责核准签发了2000多个会议纪要,编写了数百万字的《三峡工程简报》。对此,郑守仁说:“为重大工程留存资料和向老专家征求意见,是一个责任问题。”的确,郑守仁不断地向全国的知名水利专家征求意见,与他们保持通信来往。在采访时,郑总拿出了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在截流前几个月给他的信,他说:“张光斗老先生也是没少操心。三峡工程截流成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三峡截流后采访郑守仁,对于我也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从陆水到乌江渡,从葛洲坝到隔河岩,一直到大三峡,50多年江河路风雨兼程,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忘我忘家、拼命工作。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党为民的高尚情怀。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工地院士”情在三峡”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兵器制造家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回族,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清代兵器制造家。   丁拱辰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出身商人家庭,生活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天文历算、地理。17岁时,随父亲去浙东经商,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常“静夜仰观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