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理想 > 理想评估 > 正文内容

世博带来了什么

2010年05月02日
    五月一日,世界博览会(即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序幕。在未来6个月的时间内,美丽摩登的上海将以灿烂的笑容迎接海内外的客人,全球24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将向人们展示各自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的创意。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时刻。
  世博会理念起源于人类远古农耕时代,人们在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的时候交易各自所有,后来发展成为定期举行的有固定场所的市场。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现代人类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以及各国的传统产品。从此,这一展会成为展示和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的舞台。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举行的又一次大型国际活动。中国想通过这样的盛会,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丰收的经济与科技成就,渴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近代中国屡受列强侵略欺辱,早在一百年前,陆士谔在其撰写的《新中国》这部小说中,就曾虚构一百年后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盛况,因为早期世博会主办者有万邦来朝的感觉,这是当时积弱已深的中国所能想象的唯一恢复天朝尊严的机会。现在,全球都在谈论中国崛起,即将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通过世博会寻找和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提升自己,实现 “又一次启蒙”。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符合世博会的趋势,即人类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逐渐超过了对技术发明的渴求。中国正好处于持续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如何实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知识。我们的城市正在承受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严重、房价过高等城市病的折磨,中国应该向那些先进国家学习如何避免城市病以及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城市化不应只是拉动GDP增长以及装扮外观的过程,而是让人民生活更加方便、健康、舒适。
  世博会能够为中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也同样被提出。我们错误的认为,每次生活都是集中所有资源展示自己可见的繁荣的机会,从而忽视了在软件上持续与世界接轨的努力。在世博会初期阶段,具有特定意义的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成为人类文化的遗产,世博会也屡次推动了文化思想的进步,比如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推动产生了国际间保护著作权的《伯尔尼公约》;在纽约世博会上,爱因斯坦把科学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上海世博会仍需努力。
  这是一次跨越文化的盛会,更是人类超越时空的舞台,与发达国家通过世博会展现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不同,中国多数场馆仍然以展示传统文化和产品为主。确实,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西方所陌生的东方国家,中国应该利用各种舞台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上海世博会就是这样的契机。但是,传统文化应该具有生命力,是文化的灵魂和生活的内容,而非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大部分是作为民族文化符号存在,在生活中逐步消失,或者只是商业开发的资源,我们应该在普通的日子努力恢复传统文化的生机而不只是作为陈列品装点文明。
  现代世博会的理念是展示和鼓励人类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技术,但是,我们更要反思造成中国创造力匮乏的社会制度。在以失落的传统文化捍卫民族文明尊严的同时,制度上更要倡导开放性、创造性,让每个人自由的创作、思考,以推进中国文明的繁衍与进步。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世博会是前工业化时代信息较为闭塞的社会产物,当时各国展示各自的技术以获得国家声望。作为发达国家的Party,世博会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受到发达国家的冷落。本世纪初,美国曾决定退出国际展览公约并宣布不再参加世博会,尽管在2005年又改变了主意。中国以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世博会挽救了世博会的命运,中国成功的举办表明,继续由发展中国家承办或许成为世博会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通过建设实体场馆举办宏大世博会的意义已经大为下降。因为,所有的新科技、新产品、新理念通过互联网和全球高速物流体系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在商业与技术的推动下,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惊喜。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组委会开始打出“汉诺威原则”,即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出现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废墟公园”的结局。上海世博会改变了简化的趋势,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投资纪录。不过,上海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城市,这样的投资有利于城市发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世博带来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评估理想的基本方法

      了解评估理想的办法,有助于更好地建立理想。评估理想的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一、理想的最终目标――由理想的方向、理想的大小组成。例如,想成为某行业里什么级别的人物。  1、理想的方向――向哪个行业发展。当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是大方向的理想,还要...

阎学通: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3月中旬在北京「环球时报」发表文章,题为「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中国须警惕"富而不强",引起舆论界争议。阎学通作客听风录,与旅日学者庚欣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就中国国家发展方向和国家价值展开讨论。 阎学通在题为「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

两岸政治对话如何展开?

  凤凰卫视8月19日《震海听风录》节目:两岸政治对话如何展开?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有大陆学者提出两岸签订和平协定和进行政治谈判的条件已经成熟。谈判对话如何展开?两岸和平协议的共识性前提是什么?需包含哪些内容,目前两岸需要做哪些工作?...

甲子华诞:欢乐中国・青春中国・力量中国

  ――欢乐中国。十月一日,这个国家的心脏,近二十万民众前后登场欢呼庆祝,以肢体语言和各种象征性符号讲述“中国故事”,并将天安门广场覆盖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首先从各个受阅军种整齐划一的列队动作中,精锐之程度可见一斑。紧随而至的群众游行,在保持中国人特有的内敛稳重之上,也以宏大场面打破不事...

精神不死仍有传承

  从媒体报道看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一脸童真的微笑,我和我的同事心都快碎了。 我们知道,姗姗迟来的诺贝尔奖虽然给高锟以及他的家人和海内外华人带来了喜悦,但患上了中期老年痴呆症的他,现在最清晰的记忆,只有他的患难夫妻,他已全然忘记了光纤,以及它在发现光纤过程中的千辛万苦了。...

中国国庆60年:历史坐标下的梳理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和阅兵活动。笔者之前曾撰文,从大历史和大文化的角度透视六十年国庆对中国的意义。循着这一逻辑,人们可以继续做一些更为深层的探索。     也许用三个时间标记可以清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