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理想 > 理想评估 > 正文内容

王岐山:要成为世界最好国家 我们恐怕还没吃够苦头

2011年09月15日
  王岐山副总理上周访问英国时,曾经在牛津大学与来自英国各个大学的多位经济金融领域的华人学者共进午餐,交谈国家和国际大事。出席这次午餐会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介绍了其中一些有趣的细节。

姚树洁教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王岐山是当前中国政府里面,最有经济研究和工作经验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我第一次面见王岐山,初步印象是,轻松和愉快。他没有架子,讲话幽默、自如。所以,大家对他特别亲热而友好。王岐山无比幽默。特别会侃,是标准北京人的那种侃。他轻松一说,就可以把大家逗的捧腹大笑。连平常比较严肃的刘晓明大使,也会大声笑出来。

午餐座谈会上的发言非常激烈。从人民币是否被低估,被低估多少,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开始争论。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是外国人如何看中国,中国人如何应对?

姚教授写道: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外国人天天都在关注中国的情况和发展。王岐山是副总理,英国政府却用国家元首的等同规格接待。六辆摩托车开道,英国所有政要都参加了会见或接见。充分体现英国人对中国的尊重和礼仪。王岐山却非常幽默的这样评价英国人。他说:英国人说好话毫不惜嘴,至于心里如何想,我们自己必须有个底。否则,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就会被英国人的甜言密语所迷惑。

看来王副总理的话令姚教授很获益,他写道:我认为王副总理很睿智,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我们学者,吃亏的就是总是相信人家嘴里说的,不去充分考虑。却原来,说的和想的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

午餐会上,有学者谈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OECD国家平均水准比,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高出3.5倍,电耗高出2.8倍。2008年,同样生产1万美元的GDP,中国耗电1250度,印度耗电780度,而英国只要320度。中国想当世界经济大国,不节约能源,将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包括,能源安全,能源成本,环境污染,经济的后续乏力,等等。

大家激烈讨论结束后,王岐山再次发言。他讲话大意是:邓小平说,中国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赶上西方。英美崛起时,世界的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便宜。中国的崛起,不同了,压力比他们大。今后,非洲也要崛起,他们的压力比中国今天更大。

王岐山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62年,经济真正大发展才33年。62年等于康熙统治中国的时间,康熙不能彻底改变中国。我们可以一下子成为世界最好的国家吗?难。我们恐怕还没有吃够苦头,付出足够的代价。简单说,我们的路子还很漫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王岐山:要成为世界最好国家 我们恐怕还没吃够苦头” 的相关文章

评估理想的基本方法

      了解评估理想的办法,有助于更好地建立理想。评估理想的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一、理想的最终目标――由理想的方向、理想的大小组成。例如,想成为某行业里什么级别的人物。  1、理想的方向――向哪个行业发展。当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是大方向的理想,还要...

阎学通: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3月中旬在北京「环球时报」发表文章,题为「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中国须警惕"富而不强",引起舆论界争议。阎学通作客听风录,与旅日学者庚欣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就中国国家发展方向和国家价值展开讨论。 阎学通在题为「国家最崇高目标不是致富」...

两岸政治对话如何展开?

  凤凰卫视8月19日《震海听风录》节目:两岸政治对话如何展开?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有大陆学者提出两岸签订和平协定和进行政治谈判的条件已经成熟。谈判对话如何展开?两岸和平协议的共识性前提是什么?需包含哪些内容,目前两岸需要做哪些工作?...

精神不死仍有传承

  从媒体报道看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一脸童真的微笑,我和我的同事心都快碎了。 我们知道,姗姗迟来的诺贝尔奖虽然给高锟以及他的家人和海内外华人带来了喜悦,但患上了中期老年痴呆症的他,现在最清晰的记忆,只有他的患难夫妻,他已全然忘记了光纤,以及它在发现光纤过程中的千辛万苦了。...

中国求索现代化之路:60年,我们走了多远?

      现代化,中国的百年梦想。   曾经,这个目标遥不可及,有梦却无路。   如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已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梦想已成真,前路更辉煌。   变化,发生在一个甲子间。    (一)   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的中国,...

中国国庆60年:历史坐标下的梳理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和阅兵活动。笔者之前曾撰文,从大历史和大文化的角度透视六十年国庆对中国的意义。循着这一逻辑,人们可以继续做一些更为深层的探索。     也许用三个时间标记可以清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