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品格 > 人格 > 正文内容

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

2004年01月14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人格心理学选修课全体师生 杨眉执笔 

  编前:慎独,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了,它似乎只是古代君子修身的信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见到这样的情形: 

  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很多人都形成了这样的心理:规矩是给别人定的,而我可以想办法突破它。实际上,在契约社会中,只有人人都以自觉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获得持续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秩序中的重要特点,也是诚信的基础。 

  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杨眉首次与中学生探讨有关慎独的话题。青少年时期,人的可塑性最强。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确立现代生活理念。 

  缘起:人格心理学有“核心特质”一说,指的是那些在构成人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的人格特点。如“慎独”,作为一种核心特质,它可以派生出诸如:自律、自我约束以及严格要求自己等人格特点。 

  我上“人格心理学”科普课,重在培养学生对健康人格的向往,并通过讨论、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一些主要的核心人格特质:如责任感、共情、自信、问题解决能力、慎独等。以下便是在中学生中所做的尝试。 

  选择慎独,是希望学生因此而能从自律走向自由,这是一个人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所有的训练几乎都要从讨论开始,这是因为如果不首先激发学生的动机,慎独就无法成为学生课下的自觉追求。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 

  什么是慎独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要学生回家查字典,然后简单记下自己当时的感想。 

  结果,有的同学在字典上查,有的上网查,他们查询的结果是: 

  “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陈默高一②班) 

  起初,有不少同学对“独处时谨慎不苟”表示异议,他们把此处的“不苟”理解为严谨、严肃、一丝不苟,他们认为如果独处时也那样严谨、严肃、一丝不苟地认真做一切事,那就活得太累了。因此,独处时是可以放松、随便一些的。 

  有一位同学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的性格不适合谨慎不苟,我习惯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感觉总是一丝不苟太累了,也没有必要。” 

  为帮大家理解慎独的意思,我解释说:“独”是“众”的反义词,慎独指的是:在众人面前不该做的事,在一人独处时也不做。 

  为什么有些事在众人面前不该做?因为做了会妨碍甚至伤害别人,而最终这种妨碍和伤害又会如飞去来器一样,回落到我们自己身上。例如,我们在众人前不可以随便拿用别人的东西,拿了,要么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要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事也一样,如随地吐痰,即使没人当面说你,但别人也会因为你这个坏习惯而疏远你。 

  以上谈的是“慎众”,是他律,而慎独是自律。那么,人为什么要慎独?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慎独就是不欺暗室 

  人要慎独,是因为人在独处时,仍有可能做出违反他人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所以,就有了慎独的必要。 

  比如说,抄作业、作弊能够获得好成绩,这就是对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而结果,由于自己平时没做努力,这种坏习惯最终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 

  再比如,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这事实上就给别人造成了损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结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约束不了自己,以至于被绳之以法; 

  也许有人只这样拿过一次,永不再拿,那么,证明他还有良知。可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而言,他从此有可能永远也逃不开自己的良心责备,这个飞去来器最终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从操作上看,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其表现形式是:自律、自我约束和不欺暗室。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通过讨论,大家理解了此处的“不苟”是针对与道德有关的事而言的。而一个人独处时,个人穿着上的随意、爱好上的特点以及节假日个人起居上的习惯等就不必拘泥小节。 

  用高一���班谢晨同学的话说就是:“慎独指在道德问题上要表里如一、一丝不苟。一个人只要不违法、不违反道德,其他事就不必那么苛求自己。” 

  这结论正与高一②班郭筱曦同学在网上查到的相似: 

  “慎独就是要在自己独知、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或者是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小心,自觉遵守,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不因别人的不在场或不注意而干坏事。尤其是只在一闪念的情况下,自觉不做非分之想,违规之行。” 

  但对最后一句话,我有不同观点。衡量一个人是否慎独,不在于他是否有“非分之想”,而在于他独处时,行为是否仍然谨慎不苟。 

  有非分之想很正常 

  我提醒大家:人有非分之想是正常的,只要不做非分之事就行。因为人不可能做到“自觉不做非分之想”,但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自觉不做“违规之行”。 

  多少年的教学与咨询使我发现:好人不是没有恶念,坏人不是没有善念,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在于:好人有恶念但少恶行,坏人有善念但少善行。 

  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慎独,不在于他是否有“非分之想”,而在于他是否独处时,在道德问题上仍谨慎不苟。 

  对“念头”与“行为”的澄清使大家感觉减压,觉得慎独不像原来想的那样难以做到。因此,在讨论慎独的重要性时,大家的态度也较为一致:“慎独可以使人在大事上更好地把握自己。”(王彦冰高一���班) 

  “自律需要意志,培育自律是对人素质的锻炼。”(赵梦高一①班) 

  “慎独特重要,如果以为独处时放任自己没什么,那么,在大事上就会出问题。”(万璐璐高一⑧班) 

  “当一个人被评价为是慎独时,我们就知道他在不被别人知道的时候仍然会做正确的事。”(李进博高一⑦班)“人人做好慎独,就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雪高一④班) 

  “慎独会给人带来好口碑,对企业而言,则是诚信的标志。”(陈默高一②班)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慎独的人是一个真君子。”(高男高一⑩班)自律使我们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成为自己的主人。 

  慎独带给我们持续的权利与自由 

  慎独使我们可以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还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慎独能帮一个人成大事。”(常王月高一①班) 

  “慎独是对心灵的解放,一个人不做亏心事,一辈子没遗憾。”(张梦娜高一②班) 

  “慎独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王王月高一⑤班) 

  “行为上的自律,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麻烦。”(许宏宏高一���班) 

  “慎独可以使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事有定力。”(孙王月高一���班) 

  我进一步提出:慎独还能带给我们持续的权利与自由。 

  人类组成了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们想要的东西。假如人人都为了自己的愿望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契约。如果一个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所以说,慎独使我们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 

  慎独还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在谈到“自由”这个概念时,我特别提醒学生: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这仍然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的。 

  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成行为,就不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种情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被社会约束。 

  所以,自由的核心是慎独,慎独使我们拥有真正的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此,学生的感悟是: 

  “慎独能保证我们做公民的权利,因此,我们有义务去维护,我们也要珍惜它带给我们的自由。如果不付出自律,就不配得到自由。”(顾晨昕高一⑧班)。 

  “慎独能让我们形成良性循环。就算有时冒出不好的念头,也会以自律的行为使做错事的几率降低。”(相雪高一④班) 

  “思想上的自由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但行为上的自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就需要约束,需要慎独。”(王栋高一⑧班)当自律成为习惯,面临独处的刺激时,慎独可以自动完成。 

  养成习惯就不累 

  不以自律的方式养成慎独的习惯,只靠在人前的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小事也许做得好,大事时难免不受坏习惯干扰。 

  在有关慎独重要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后,我们开始讨论能否做到的问题。大家起初的观点是:总自律太累了,怕自己做不到。于是我向大家解释习惯及其形成规律。 

  所谓习惯,是指人在长期的情境刺激或重复练习后形成的自动化的连锁动作。例如,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的同学,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会不假思索地关灯,而自己却一点都没有意识到。 

  再如,养成不抄作业习惯的同学,如果他抄别人的作业,他就会感觉很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会迫使他很自然地终止抄作业的行为。 

  习惯一旦形成,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就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反应。因此,习惯又被称作人的第二天性。 

  人不仅以天赋形式拥有许多潜能,而且,还拥有了一种在后天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某些能力的机制―――习惯。 

  如果我们感觉哪方面需要完善,我们便可以启动造化赋予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让它为我们服务。 

  人都怕累,但当一个行为成为习惯,当你面临一个相应的情境刺激时,你的意识还没有反应,那个已成为习惯的行为已经完成,因此,何累之有? 

  但是,习惯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 

  习惯可以在无意中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如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一个学生的书写习惯等,也可以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如学习的习惯,自律的习惯等。 

  显然,我们所谈的慎独的习惯,是需要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的。 

  在习惯形成的开始阶段,人肯定会感觉很累,这是个人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好在形成一个习惯所需的时间并不多,连续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习惯。 

  三个月时间养成一个好习惯,从此几个三十年受益,这有多好! 

  所以,现在我们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就会滋养我们,而现在不养成好习惯,坏习惯就会侵害我们。 

  “自控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养成习惯就是一种方法。”(赵梦高一⑤班) 

  “我们要从思想上规范做人的原则,以不损害别人为原则,并养成习惯。”(相雪高一④班)“现在再看慎独,不像原来想的那么难了,只要想做是可以做到的。”(魏争高一⑤班)假如你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在不被别人知道的情况下,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件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 

  在哪些方面需要慎独 

  为了便于学生分辨自己的行为,以便实践,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鉴别自己行为的标准:假如你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在这事不会被别人知道的情况下,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件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你就有必要考虑慎独了。 

  大家讨论的结果是: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注意环保;爱护公物;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偷看别人的日记、信件;无人监考时也不作弊;不看暴力、色情片;不在背后议论别人。 

  高一���班的王栋同学特别提出:“要注意网络文明。” 

  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网络上都说真话,那还怎么自我保护?” 

  另有一同学立刻说:“姓名、地址可以是假的,其他的都可以是真的。” 

  上网聊天或发表言论等在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特别提醒大家:除了注意安全之外,也要有节制。另外,你能注意网络文明,但你不知道别人是否注意网络文明,所以,作为一个中学生,网上交友是不可取的。最低限度不要把网友变成现实中的朋友,否则,就有可能给自己造成麻烦。我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个案,以使学生对此问题有足够的警觉。 

  除此之外,我还提醒大家在以下方面注意慎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尝试吸烟、喝酒、吸毒等行为。 

  起初学生们觉得这个提醒很可笑。我告诉大家: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会做这些事的。但是,有时候,在有些特殊的场合中,也许仅仅是为了好奇或是为了虚荣,也许仅仅是一念之差就做了。但是,有些事是容不得一念之差的,比如吸毒。因此,大家有这个意识会比没有这个意识更容易防患于未然。 

  一位同学说:“只要我们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慎独习惯,就可以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 

  高一⑩班井琳同学在自己的作业中写道:“我们做事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一是不违反法律法规,二是要问心无愧。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也许你由于一念之差犯的错误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如果因为你的疏忽,给别人带来伤害,你会心有不安,受到良心的谴责。” 

  结语:对高一学生谈慎独,看起来早了点,因为他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并不多。但是人格培养宜早不宜晚,更何况他们一上高二,几乎立刻就进入了高考准备阶段,而进入大学后,可塑性又小了许多。 

  所以,对高一学生做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对慎独、责任感、共情、自信、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人格特质的敏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 

  最近一堂课我问学生:是否开始培养自己慎独的习惯?有几位学生说,他们正用这种方法培养学习习惯。这个效果并非慎独习惯的道德目标,但是,不也很好吗?这正是核心人格特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在进行核心人格特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派生出其他的健康人格特质。而核心人格特质教育就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教育。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尊重诚实致富的人

“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 的相关文章

进取

      人类虽然只是大宇宙中极其微小的部分,但却是充满生机与智慧的重要部分,人类的本性就是在宇宙中不断求生存、图发展。无论玉皇大帝、佛主、上帝是否存在于天堂,无论人生是如何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每位合格的地球公民都应努力进取,争取不断进步。   古今中外,所...

快乐的衡量

      迄今为止,快乐的衡量仍然没有完整的体系。我偿试论述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对读者有点参考意义。  衡量快乐可用以下六个指标:  一、获取快乐的效率――单位时间里获得的快乐量。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寿命相同的情况下,获取快乐的效率越高,一生得到的...

立足长远

    时间能够改变一切,时间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主线。许多行为一时或许看不出多少好处,但长期积累会很大的收获。有些事情一时看不出什么害处,任其发展下去的时间长了,产生的害处往往很大。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累使事物由量变转向质变。不...

团结

      未来的竞争是全世界的竞争,仅仅战胜团体内的同事是远远不够的。哪个民族比较团结,哪个民族就能够较好发展,反之,就难以发展。历史是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应把眼光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全世界,而不能仅仅是一个小团体而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节约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节约意识,一时造成的浪费或许不多,一代人造成的浪费必然很大,代代相传将严重影响民族的发展。  资金是发展事业的重要基础,建立经济基础要有完整的计划和耐心。很多人为打好这个基础花了不少时间,快则几年,慢则十年、二十年。发展之初,很多人缺乏资金。这时候所挣的钱也不...

尽量做好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尽到了责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即所谓“君君”;一个尽到了责任的部下才是好部下,即所谓“臣臣”;一个尽到了责任的父亲才是好父亲,即所谓“父父”;一个尽到了责任的儿子才是好儿子,即所谓“子子”。只要天下人都如此,就可建立美好的社会。  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