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独立思考――创造之真谛

2004年03月14日
 

  所谓独立思考,是指不依赖于或不盲从于他人的思想,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主见性、独创性、主动性、新颖性是独立思考的四个特征。我们从大发明家、创造家爱迪生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独立思考是获得创造成功的真谛之所在��

  爱迪生从小体弱,看起来并不聪明。但他有一个特点:善于独立思考。他往往一边观察事物,一边进行思考,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深思熟虑,不断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还喜欢自己动手,模仿着做。他看到母鸡会孵出小鸡,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就在自家场院的草棚鸡窝里趴着,做“孵小鸡”的试验。他的父亲见到后,把他从草棚里拖出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可是爱迪生还一个劲地追问他父亲: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而人不能呢?

  爱迪生八岁上小学。当时学校以鞭子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窒息了他的学习兴趣,压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训他是“低能儿”,他父亲认为他是“脑子笨”。爱迪生虽然功课差,但是他头脑里经常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老师这样的问题“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这个问题问得老师无言可答,宣布爱迪生是不受欢迎的学生。这样,他在学校仅仅三个月就辍学了。爱迪生的母亲与学校校长吵了一架,把爱迪生领回家,让他在家里自学。

  爱迪生的母亲南希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她注意研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她发现爱迪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善于独立思考,于是就注意培养和发展他的个性心理中这个闪光的心理素质,保护和激发他学习的兴趣,鼓励他对科学的追求和爱好。后来爱迪生深情地说:“母亲最理解我,她根据我的兴趣和爱好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上科学的道路。塑造我的是母亲。”

  爱迪生的母亲不仅发现爱迪生具有“出色的才能和想象力”,而且发现他对科学实验具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因此给爱迪生购买了《自然科学学校》和《科学词典》等书籍。这些书上介绍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许多实验,他看了这些书,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是进行独立思考还不够,还要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于是他把结余下来的钱,统统用来购买了实验用品,在家里布置了一个小小实验室,一有空就钻到他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反复揣摩、思考。

  有一次,爱迪生从书中看到汽球飞上天的原理,于是他就思考:汽球能飞上天,那是因为肚子里装满了气,人也能象汽球那样能在天上飞有多好啊。于是他把家里做面包的发酵粉悄悄地拿来出来去让邻居家的小孩子吃,想使他肚子里产生气泡,充满空气飞上天去。这个邻居的小孩子吞下发酵粉后,肚子疼痛不已,被送到医院抢救。

  1859年,爱迪生到火车上当报童。他利用火车终点站停车的空闲时间,常常到底特律的公共图书馆去阅读有关科技书籍,他在那里自学了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但是由于他的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他虽然读了这本书,但是并没有理解这本书的精神实质。爱迪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经过深思熟虑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作了抉择:避开象牛顿那样的“有学识的科学道路”,而走瓦特等人所走的道路。爱迪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上也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确定了科学的成才理想和成才目标。

  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他的发明工厂,首创了现代研究所的雏型。从此以后,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攻关,一生共完成了两面三刀千多个新发明,尤其是在1875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盏电灯,首创了人类照明的新时代。他一生在专利局登记的发明就有1328种,被人称为“发明大王”。爱迪生总结了自己成为“发明大王”的素质特点,他说:“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他认为,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便缺乏创造性思维活动。另一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有同样的认识。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 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你。”在这里,韦贝尔老师所说的“毛病”正是爱因斯坦的可贵的优点��独立思考。正是这个优点,使他敢于突破牛顿力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相对论,做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

  许多成就显赫的名人、伟人都具有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因而就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就能勇往直前地追求,就能标新立异有所建树。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攻克热力学研究的难题��黑体幅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失败。他的老师约里劝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继续研究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普朗克很敬爱他的老师,但是他不甘心受“终止”观点的束缚,他认定物理学远没有完成。于是继续研究,终于在1900年发表了用“能量子”概念导出黑体幅射的公式的论文。

  19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名为谷神星的小行星,但这颗小行星一接近太阳就消失了,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皮亚齐眼花了,根本就没有什么谷神星;有的说是皮亚齐故意发表这个消息,骗取荣誉,皮亚齐有苦难言,因为那颗星星在太阳光里,望远镜不起作用,他也无法指出其位置。这消息传到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的耳朵里,高斯不信流言蜚语。他想,行星的位置是有规律的,我不用望远镜,只用铅笔,就能算出这颗行星的位置。结果,天文学家根据高斯计算出的位置,用望远镜真的找出了谷神星所在的位置,后人便你这是用“铅笔尖”发现的星星。

  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获得创造的成功呢?

  1、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独立思考与人云亦云是相对立的。人云亦云十分有害,它缺乏个人主见,甚至导致“随风倒”的不良品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天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培养具有创造心理、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的人,其基本点就是要培养有主见的人。创造性就是要克服人云亦云,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有价值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比如,中世纪教会宣传“地心说”,哥白尼没有听信教会的宣传,而独立自主地提出“日心说”,从而确立起新的宇宙发展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物理学大师,牛顿定律是不容置疑的,但爱因斯坦不盲目遵守牛顿的力学基础,而独立自主地创立相对论力学基础。可见,努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指出:“青年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在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对当时数学界知名学者苏家驹的论文,通过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震动了数学界。日本学者小林由树子说:“人类要学习的东西并不是知识的记忆。聚精会神,正确理解,并能使其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这才是人类要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必须解决的学习的当务之急。”如果把知识记忆与独立思考加以比较,那么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远远优胜于知识的记忆。比如,爱因斯坦苦于记忆,但是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因此他创立了相对论,掀起了一场自然科学的革命。

  2、要主动思考,不要什么都“让人告诉”。一般来说,人的思考有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被动思考;主动思考。“进行思考”是信息流过脑海,一流而过,不能留下多少痕迹,不能提高思维水平。例如一个终日忙碌的打字员,尽管一生中有数以万计的文章从他手中打过,但他自己最终不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因为打字员的工作处于“进行思考”的水平上。“被动思考”就是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掌握什么,缺乏独立地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讲“小学阶段是老师扶着走,初中阶段是老师牵着走,高中阶段是老师领着走,大学阶段是老师指路自己走。”这里“扶着走”、“牵着走”、还属于“被动思考”,也就是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多数同学是按照老师“告诉”的教材内容、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去学习的,都有是“被动思考”获得的,很少是自己主动获得的。以至考试时,如果老师忘记告诉一个知识点,就无法自己回答。到了大学阶段,学习上老师指路“自己走”,就属于“主动思考”这一类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独创性的主动思考。因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向未知领域进军。这个未知领域是一个科学的迷宫,如何用科学的金钥匙打开这个迷宫,要靠探究者的主动思考。在大学里,老师只是指点学习上的门路,主要靠自己去钻研学习,也就是自己去探究知识迷宫。到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工作更要靠“自己走”,靠自己独立地去继承、运用知识,独立地发现知识,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了。如果靠惯了别人“告诉”来学习知识的人,很难适应大学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要求。高中阶段学习上老师“领着走”,这个阶段处于“被动思考”与“主动思考”的过渡。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去掉依赖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什么都“让人告诉你”。在学习中要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开动脑筋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思,多问。通过自己主动思考获得真知,也使自己的思维 能力得到锻炼。

  3、要攻难克易,不要怕难也不要忽略容易。华罗庚曾对青年同学说过,妨碍人们独立思考能力 的提高和发展的原因 的两方面:一是怕难,二是忽略容易。怕难的人思维方式是碰到困难问题绕道而行,不愿意进行独创性的思考,不愿意开动脑筋。还有一种人,把问题看得很容易,许多问题自认为不需要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这就丧失了许多的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的良机,也就丧失了许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遇。为了克服以上两种妨碍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和发展的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思想中树立“攻难克易”的意识,并在实践中强化攻难克易的训练。在攻难方面,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智能价值高的难题来做,来思考,既能培养战胜困难的韧性和顽强意志的心理品质,又通过给自己施加一些高智能负荷,开发自身心智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要不断地培养和训练攻克难关的思维品质,而且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克服容易的思维品质。美国一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在于:在克服容易的问题上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 。在他看来,老师指定的作业,有些一看就懂,完全可以不做。但他还是一道一道地把它做完。为什么呢?他认为“先养成这个习惯,尔后才能体会出熟能生巧的奥秘。”他的经验关键在于“熟能生巧”四个字,也就是在解决大量容易问题的过程中找出其中的规律、特点、共性或发现其中的捷径,这一过程也就是提高和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的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分析问题,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独立思考――创造之真谛”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

科学精神的真谛:实事求是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它是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并从古代思辩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以军器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科技大量涌入中国,随之兴起的洋务思潮提倡“中道西器”、“中道西艺”,主张在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来的维新运动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并把西学扩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