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孔子的“尚智”思想

2004年03月29日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科学精神。科学不同于技术,它重理性、重基础、重知识、重逻辑推理。这种科学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中已有了朦胧的、部分的、曲折的反映。下面我们主要从孔子的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思想中加以分析。

  一个争论近二千年的命题: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个命题出自《论语・阳货》。何谓“上知”,又何谓“下愚”,孔子没有具体阐述。所以后儒于此歧说纷纭,成为近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文字官司。我们曾经结合这个命题的前提“性相近也,习相远矣”,从语言训释、逻辑推理、孔子的思想体系、人类古今文化习尚等方面讨论过其意义,认为“上知”“下愚”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指“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两个偏正结构,而是两个动宾结构,“上”是“崇尚”,“上知”意谓“崇尚聪智”;“下”是“轻视”,“下愚”意谓“轻视愚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意思是“只有崇尚聪智与轻视愚昧(的观念)是不变的”。这种“聪智”“愚昧”是与知识的有无、获取知识的多少密切相关的。“聪知”是“有知多知”的结果,“愚昧”是“无知少知”的表现。孔子的这种“尚智轻愚”思想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崇尚科学的精神。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孔子的“知(智)仁”统一思想中体现的“尚智”精神。“知”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仁”中有“知”。据载,令尹子文、陈文子是两个不错的官吏,一个尽职尽责,一个清正廉洁,因此,有人问孔子,这两个人达到了仁的水平没有,孔子以未达到智的水平加以否定。有时,又“知”中有“仁”。《论语・里仁》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上》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所以,杨国荣先生认为孔子的“仁”包摄了“智”,冯契教授认为孔子的“仁”、“智”是统一的。统一也好,包摄也罢,都说明孔子的“仁”与“智”的确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这种“仁”、“智”统一的角度讲,孔子竭力提倡推崇他的核心思想“仁”,实际上也就是竭力推崇提倡“智”。而提倡推崇“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是尊重具有知识内涵的科学。这种“尚智”也就是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2、孔子孟子的“重教重学”思想中包含的“尚智”精神。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提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获取科学知识,达到聪智的程度。《阳货》篇里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又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子张》里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强调学习知识在实现“仁”、“智”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政》里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何以“不违如愚”而又不愚呢?就因为“有颜回者好学”(《雍也》《先进》)《季氏》篇里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既是强调《诗》、《礼》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诗》、《礼》是社会科学知识。《里仁》里说:“朝闻道,夕死足矣。”学到了道,比人的生死还重要。孔子强调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与他推崇聪智,轻视不学无术的愚昧分不开的。孔子的这种崇尚聪智、轻视愚昧的思想观念是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聪智的人与愚昧的人本身也是固定不变的。恰恰相反,孔子认为“愚昧”是可以通过教化和学习得到改变的,这从他们的“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矣”的思想中可以得到说明。应该指出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教和学的知识,还主要局限在社会科学知识,很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但从广义科学概念,从“崇尚科学知识”的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孔子的“尚智”思想,无疑具有十分鲜明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

  “聪智”本身并不等于科学,是否“聪智”也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但是,如果比较“聪智”和“愚昧”,应该说“聪智”更接近和具有科学的精神。特别是孔子的通过外在的教化和内在的学习,可以改变“愚昧”,达到“聪智”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思想。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说,“尚智轻愚”体现出的重视科学知识、轻视愚昧的思想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尚智轻愚”的科学思想不过是对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科学的总结。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孔子的“尚智”思想”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