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怀旧是陋习
近有媒体披露,在宁夏银川市最繁华的步行街出现了一家名为“人民公社大食堂”的餐厅,门口贴着“回味逝去的岁月”条幅,展柜内摆着《最高指示》、《红旗》杂志等书刊,雅座几乎全以“前进大队”、“向阳大队”命名,电视播放着样板戏。整个餐厅被营造出一种“轰轰烈烈”的“文革”气氛。
餐厅出此歪招,也许只是为了招揽顾客,但从中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某些人的 “怀旧心态”。大概是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大好的缘故吧,近几年“怀旧”几乎成了一种时髦,每当提及官场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时,总有人慨叹:“以前哪像现在这样”。然后大谈过去民风怎样淳朴,官员如何清廉,等等。
怀旧也算得上是国人一种思维陋习。孔子周游列国,见国君而不被重用,于是缅怀起过去的盛世。老子因看不惯当时的社会弊端,转而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其实无论今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按照代价论的观点,人们的一切分工、合作、竞争都包含着代价,没有一种体制、制度、文化是尽善尽美的。问题的关键是尽量以小的代价换取多的收益。孔子、老子不会想到,他们眼中“周道衰废,纲常败坏”的乱世春秋,在后人看来,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期。
必须承认,这些年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风气不正、官员腐败等问题,但过去的岁月也不像有人怀念的那样“如歌如画”。不要忘了,在那个年代有亩产十几万斤粮的弥天大谎,有几十万人被打成右派的冤案,还有历时十年的浩劫,等等。人们应有这样的常识:最大的不幸,是政治的失误。像“文革”时期那样宪法失效,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怀念这样的日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安慰?今天,尽管生活中常有缺憾,但人们生活日趋富裕,权利和尊严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么?
鲁迅先生向来反对厚古薄今,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写道:“‘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这无疑是对盲目怀旧者最深刻的讽刺。
面对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戒除盲目怀旧的陋习,才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改革。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