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胡适会庄周

2008年04月19日

  胡适乘“先驱”号超光速火箭,来到云梦山,欲拜见暂时在此隐居写作的蒙人庄周。入得深山大泽,见鸟兽相哺,鱼虾相嚅,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人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不禁喟然叹道:“羲皇上人,‘逍遥于天地之间’,可敬可羡!”,又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遂物我两忘,不知所之,直到黄昏,经童子指引,才来到一草庐之前。胡适见一中年人仙风道骨,童颜羽衣,正在织草席,料想是庄子,趋前便拜道:“大师!后生千里来访,请受一拜!”谁知庄子先是一愣,然后淡然说道:“吾终身不仕,你怎么又来了?”胡适猜想是先生看错人了,因此解释道:“后生乃民国时的胡适,专程来向您求教的”,庄子一听是‘胡适’不是‘吴斯’,遂礼请来客席地就坐。庄妻本在里屋对镜梳妆,见又来一位英俊风流的小伙子,心中一喜,又听得院子里的对话,忙乖巧地端来泉水,说道:“胡先生请多包涵,先喝一口水。刚才来了一位楚威王的使者,名叫吴斯,以重金为礼,想聘夫子去当丞相,夫子竟然不去,还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他如此迂腐、清高,还叫人家‘滚开’!你倒地便拜,他以为使者又来了”。胡适“哦”了一声,与庄子相视一笑,似有前缘。
  寒喧过后,胡适道:“大师,您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绝不亚于孔夫子。中国文化与其说是儒道互补的,不如说是孔庄互补的。特别是,您奠定了国人心理的基础,从正面说,淡泊名利,天人合一,尊重人性,法天贵真,宽容豁达,人格独立,等等;从反面说,逃避竞争,厌恶科技,混淆是非,阿Q精神,等等,都以您的思想为源头。您还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揭示。在此,我特想请您再谈谈中国思维方式。
  庄子道:“好吧。任何思想和思维方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产生的,中华民族也有她的背景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生存、发展、斗争、思考,逐渐凝聚、升华成自己的传统、性格和思维模式。先讲讲中国的背景舞台吧。地理上,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个封闭的大陆型国家,四周是高山、大海、沙漠或高原,外部相对弱小的力量不易冲击入内,内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有足够大的用武或耕作之地,使得中国人夜郎自大,误认为这就是整个‘天下’,因此不需要到海上或别处去冒险、征战,只有成吉思汗除外。可以说,中国人是真正的和平主义者。最能反映中国人特别是中原人、江南人自鸣得意心理的,莫过于这样一个传说:宋朝柳永有《望海潮》之词‘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岩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金主完颜亮听后,羡慕不已,决心南侵。近人谢处厚责备道:‘谁把西湖曲子呕?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胡适插话道:“现在我们才知道,中国的国土并不肥沃,山地占67%,海拔1000米以上的占40%,4000米以上的占24%,有大面积的高原、沙漠,平原只占8.5%,而美国、欧洲的平原占50%左右,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庄、胡的高谈阔论,吸引来了在屋后竹林里练‘坐忘’、‘心斋’功法的庄门弟子彭蒙、田骈、东郭子等人。庄子批评道:“看看你们练功不专!”众弟子嘿嘿一笑,田子说:“你们讲的,我闻所未闻,想在此讨教”。庄子道:“谅你们求知心切,但要记住‘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乎好知’,应‘绝圣弃知’,重在提高自己的境界”。弟子们同声应答。庄子继续说道:“由于中国人的生活范围主要在陆地,天天与高山打交道,所以形成了崇山的性格,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仁者’是比‘知者’思想境界更高的人;而西方人崇水或者说崇海,黑格尔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可见,中西思想差异之大。大陆环境使得中国人热爱大自然 . . . . . .”
  “怪不得老师赞赏‘与天为徒’,‘与物为春’,还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您还告诉我们,后世的陶渊明也是热爱大自然的典范,他写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 . .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彭蒙以极为欣赏的口气吟诵着。
  东郭子说:“陶潜还有‘采菊东篱下 ……种桑长江边’的诗,太浪漫了!”
  “是呀,是很浪漫,可是山岭导致闭塞,崇尚自然使得缺乏‘战胜大自然’从而诞生现代科学的人文基础条件。崇尚自然必然追求宁静,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而这又导致无竞争心理,老子盛赞‘不争’之德,孔子称‘君子衿而不争’。中国地理环境的第二个特点是内部回旋余地大,有许多天然封闭的地区,如四川、山西、陕西、东北等,是养兵蓄锐、藏龙卧虎之处;还有一些地方如三山五岳,是隐遁绝尘之处,它们养育了道禅文化。第三个特点是北南地理环境差距大。北部以经常决堤、泛滥的黄河为中心,‘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在抵御黄河灾害、兴建大规模工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张变化、运动、秩序的理性主义的北方文化,它以周文化、儒家、法家、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为代表。南部以长江、珠江为中心,崇山峻岭,土地割据,小农经济如汪洋大海;而且,南方山清水秀,天人为友,逐渐形成了主张静柔、和谐、无序、自由、散漫,崇尚直觉、浪漫的感性主义的文化,它以楚文化、道家、道教、楚辞等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也是北方、南方文化的交融互补。最后,北方的建设社会的秩序思想和南方的直觉、体验、悟性的思维方式分别略占上风”。庄子说到这儿,见妻子素娥摘得一筐野果拿来,便招呼胡适道:“你著有《尝试集》,也尝试一下这儿的红梅、杏子,然后再写一本诗集吧”。胡适一尝,酸不可耐,做出怪相,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胡适说:“人生只有尝遍酸甜苦辣,才能大彻大悟,象先生这样‘游乎尘垢之外’,处于圹垠之野”。庄子默然。
  良久,庄子振奋精神,道:“下面我再讲讲经济背景。由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人民赖土地而生,因此土地是国人的命根子,也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土地兼并和再分配的历史。地主通过收购破落农民的土地而发家,农民因流离失所而举起‘均田地’的义旗,从汉代张鲁起义到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共产主义革命,都重演着相似的历史。洋人斯大林曾怀疑中共是不是共产党,他认为农民土地改良运动不是革命,其实,他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了解土地改良在中国的重要性。毛泽东说: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赢得了农民;赢得了农民,就赢得了中国。可见,解决土地问题成了解决政权问题。中国经济背景的另一方面是,中国是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手工业为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特别是周朝之后,极端尚农。商朝时,牧业、商业还较发达,可到周朝,随着人口剧增,就只重视粮食种植业了,而且,盯着粮食搞粮食,生态破坏,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周朝的始祖后稷即为中华农祖。再说中国思想,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源于土地和农业社会。孔子的‘仁’、‘礼’、‘和’是乡间亲情的延伸和概括,孟子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的仁政社会,只是风清弊绝的乡土社会,老子的‘无为’本质上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小农智慧,韩非的专制思想更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小农的安土重迁、老死不相往来、逆来顺受成为封建专制的最佳土壤。最后说一下中华思想的社会背景吧。中国人靠土地为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只能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地方,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血缘形成大的宗族,这种形式称之为家族制度或宗法制度。在家族中只有纵向的权力,族长或家长对成员往往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家族是国家的基础,家、国同构,因此在国家,也没有横向的、制约的权力,皇帝是独裁的。宗法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即崇拜祖先。与之相伴的是崇古心理。孔子向往‘郁郁乎文哉’的周初社会,老子追慕‘小国寡民’的黄帝时期,墨子景仰大禹时代,我则希望回到蛮荒岁月、伏羲之际”。
  “老师讲过‘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以至德之隆也’。您为什么也认为人类在不断退化,黄金时代在过去呢?”田子禁不住问道。
  庄子答曰:“民族心理和个人思考使然。我认为文明造成机巧、阴谋、陷阱,为避免‘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死于别人的暗算,我情愿回到蒙昧时代!”
  胡适道:“文明的发展的确失去了方向。在二十世纪,人类盲目发展了生化武器、核武器,还有,法西斯主义、现代专制主义造成数千万人死亡,这是史无前例的浩劫。不过,文明也使得物质充裕、社会发展,民主、自由、法制、科学之风传播,还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应检讨如何不使文明的发展偏向。不知我说得对吗?”
  “对!后人的思考理所当然超过前人。我现在改‘复古主义’为‘未来主义’,可否?”庄子这么一说,众人笑说“好”,胡适暗自钦佩夫子果然“宽容于物”,没有“成心”。
  此时,天已漆黑,素娥点了松油灯,来请吃饭。庄子要胡适就在草庐过夜,明天再接着谈。胡适并不推迟,众弟子则回到各自的茅屋。饭毕,庄子、素娥与胡适同睡一床,以鸟之解羽为被。尽管庄子说道“无妨”,“男女无别”,但胡适仍然辗转难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胡适会庄周”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