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2008年06月18日
 
  据《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3日报道: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事儿,不但需要科技界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
  有人用“塔”比喻:“塔尖”是获奖科学家,“塔身”是科研工作者群体,而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则是“塔座”。只有国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塔座”才会更扎实,“塔身”才能更优秀,“塔尖”才将光芒四射。因此,创新关口必须前移,要让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习惯,使创新思维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
  据说,西方一家著名软件公司在华机构招聘员工,在上海交大设点时,有800多人应聘,最后只取一人;在西安交大,2000多人报名,也只录用一人。参与招聘的工程师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相像了,缺少个性。这一说法耐人寻味。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考级拿证书,比的是在标准化的考试中,谁的级别高,而跨国公司注重的,是你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
  曾参观过一个“科学与艺术展”,中外学生作品的差异令人吃惊。我们的学生,作品规格、样式都很相像,统一的A4纸,统一用蜡笔画,想象的内容也雷同,大都是太空上有人居住之类。而外国学生的作品,内容、形式、规格却是五花八门,比如几堆废旧的报纸,被改造成了一棵年轮明晰的大树,极具表现力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情形让人忧虑:如果连孩子都不敢标新立异,整个社会的创新又从何谈起?
  创新,需要抵制模仿和抄袭。去年夏天有个“超级女声”节目火了,于是,许多电视台都闹着选秀;有了一条有趣的短信,人们连改都不改就不断复制、群发……诸如此类毫无创意的行为一旦成为潮流,很可能成为创新的羁绊。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而要在我们的社会培育创新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精神,必须有包容标新立异的观念转变,也要有鼓励开拓创新的制度支撑。比如,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习惯,老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极其重要,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教育的评价体系。
  如果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相信我们的科技大会还会更加精彩!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的相关文章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