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机制

2009年10月01日
 

摘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从内因上看,是由于自在自为、扬德奋力和共生向荣这个三个重要的内在机制琏始终在发挥着基础性的、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发展机制Discusses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Liu Hongwen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ason that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unceasingly,looked from the internal cause,is because comfortablely from for,raises Germany furiously throughout to play foundationally,the huge role with the paragenesis to glory this three important intrinsic machine��made vessels for millet.
Keywords:Chinese n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7-03


        当今世界,像中华民族那样源远流长、历史从未中断、其文明至今仍然光芒四射的民族是不多见的。当21世纪来临的时候,民族复兴的曙光已经照耀在她的身上。不仅如此,中华民族还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由56个民族共同凝聚而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曾经多少次击退了来自内外的分裂势力,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表现出了惊人的民族凝聚力。究竟是什么东西赋予了中华民族如此巨大的团结、奋发、向上的力量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因此,我们在探究中华民族团结、奋发、向上的根源时,自然应当从她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去寻找。所谓事物发展的机制,“从使用概率看,较多地把‘机制’解释为机体‘内在功能’及其作用的总和”,“机制还反映了机体的自觉能动性,反映了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保持机体活动的各种作用能力及其作用方式,表征了机体自身实现其运行目的所具有的活动能力”[1]。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以及她的物质和精神生态的考察,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毅力存在下去、发展起来并迎来辉煌,是因为在她的发展过程中,自在自为、扬德奋力和共生向荣这个三个重要的内在机制始终在发挥着基础性的、巨大的作用。
        1.自在自为――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够自己存在的民族。所谓中华民族的自己存在,是指中华民族依靠自身的条件、素质和力量获得生存并屹立于世的。
        从地理上看,中华自然不仅地大物博,而且自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它的东、西、南三面,不是戈壁大漠就是高山峻岭,东面则是茫茫大海。在这个地理单元内,东西两大部(面向海洋的辽阔的东部和背靠亚欧大陆的干旱的西部腹地)、南北三大带(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发展带、以北至长城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发展带和长城以北的游牧经济文化发展带)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能够互相补充和自给自足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得中华民族的古代成员缺乏与外界的交往与交流,因而他们的发展就不受外界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很大稳定性的民族共同体。
        从民族构成上看,中华民族尽管是一体多元的结构,但并不松散,而是一个有着强大内聚力的民族共同体。他们的联系是如此之紧密,以至于此地的治乱兴衰总是与彼地息息相关。即使像西藏那样偏远并有较大自然阻隔的地方,其治乱兴衰自唐代以后便与中原王朝的强弱脉络相通。这个共同体内的所有民族都有着强烈的认同观念,不以对方为外人,而视作自家兄弟,以中国为共同的祖国和家园。当面临外敌时,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他们会毫不犹豫互相支援、并肩战斗。正是这种强烈的共同民族意识,有力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民族共同体的长期存在。
        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有着这个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以系统、整体思维为特点,以大一统为价值取向,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蕴涵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以‘生’为本质,以‘中和’为核心,以‘自强’和‘重德’为主体,以‘刚’、‘韧’、‘稳’、‘进’、‘宽’、‘仁’、‘义’为基本内容”[2],使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和无穷智慧,也足以使中华民族民族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不仅能够自己存在,而且能够自为。所谓自为,即自己作为,其涵义在于,中华民族不是依靠别的民族才能有所作为的,而是完全能够并确实做到了通过自己的活动和自己的努力有较大的作为。综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在与中华自然之外很少有交流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不仅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形成了稳固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创造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自为能力。
        我们在强调自在自为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华民族一方面是自在自为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开放同样是她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在中华民族自在自为的同时,她又不断地在开放。如果没有开放,汉族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先进文化传播到其他少数民族之中去呢?又怎么能够在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铸成博大的中华文化呢?没有开放精神,56个民族就不可能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民族大家庭。所以,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与开放是分不开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与自在自为的结合才被限制在中华自然这个范围之内。一旦条件具备,中华民族就会走向世界,在与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中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在自为。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开,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并不排除和抗阻对外来先进东西的吸收、利用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之一部分。而这个过程的始终,则恰恰表现出我们民族的意欲自为、自得”[3]。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正是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了很好的自在自为。
        2.扬德奋力――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冲破重重险阻,顽强地从小到大发展着。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中华民族如此强大的内在发展力量呢?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体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源,那就是她一贯提倡、大力弘扬的“扬德”与“奋力”。所谓“扬德”,就是高举道德的旗帜,发扬重视道德的作用,以道德为武器,推进人生,改造社会。而“奋力”的含义在于,鼓足干劲,振作力气,猛然用力,一鼓作气地做事。
        作为一种传统,中华民族非常重视道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中华民族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自觉。孔子明确地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在“利”和“义”的选择中,义无疑是首要的。清朝康熙时期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清格,在《禁止馈送檄》一文里就表明了这样的观念:“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以人格完美作为立世之本。孔子一再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礼记・大学》提出了明确的人格完善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的突出作用,还表现在它一直居于中华政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明确地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5]。在孔子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中,“德”是其根本主张。他明确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汉代儒首董仲舒认为:“教,政之本也;刑,政之末也”[7],因此,“教化立而奸邪皆止”[8]。理学大师朱熹则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他认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9]。从以上可以看出,道德在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突出的道德文化。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融合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在个人及社会完美的不懈追求中,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强调“德”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中华民族也非常重视力的作用,重视力的养成与奋发。《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强调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自强。此后的历代思想家都有很多“非命尚力”、德力并举的论述,如孔子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德力并重),墨子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韩非子的“当今争于气力”,王充的“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10]。在重力、自强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经常有奋发用力的表现,如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反抗剥削和压迫等。尤其是在近代,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中华民族的力量空前地爆发了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对侵略者的武力抵抗和对腐朽、卖国朝廷的反抗与革命中,还表现在奋发图强,兴办实业与教育,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更为重要的是,汹涌澎湃、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思想急流,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求强盛、求自由、求解放的巨大思想力。正是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中华民族从沉睡的东亚病夫一跃而起,挣脱身上的枷锁,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为屹立于东方的巨人,民族复兴的曙光再次照耀在中华民族的身上。中华民族的曲折历史进程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中华民族的经济力、政治力、思想力和文化力的强弱与消长,与她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扬德与奋力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奋力与扬德是互相支撑、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和转化的。一方面,奋力是扬德的基础。中华民族的扬德是立足于现世的,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而不是纯粹的为道德而道德。因此,“德”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力”才能实现。如果扬德不与奋力结合起来,就会止步于“修身、齐家”,就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目标。另一方面,扬德是奋力的灵魂和指引。奋力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必须要以道德为根据,受道德的约束,为道德目标服务。否则,就会形成力的泛滥,从而对中华民族造成伤害。这种情况在乱世是屡见不鲜的。与此同时,德与力还是互相转化的。有坚定道德追求的人,在行动中就会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是道德转化为力量的表现;通过奋力,就可以使道德目标变为现实,这是力转化为道德的表现。因此,扬德奋力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力量机制,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内在机制的作用下,我们的民族从一个活动范围局限于中原的华夏族,发展为包括56个民族在内、占地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族;更为重的为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和奋发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足以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扬德奋力机制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力量之源。
        3.共生向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保障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多元一体为特征的民族共同体。自古至今,这个多民族的共同体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牢固、越来越繁荣富强。其中的原因,除了前面谈到的中华民族内在的自在自为、扬德奋力机制外,还在于中华民族内部虽然包含了数十个民族,但这些民族之间却存在着奇特的共生向荣关系。
        首先,中华民族是共生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存在着密切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好像自然界中的“共生效应”:“一个或一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当它同许多或几种植物共同生长时,却长得生机蓬勃”[11]。具体来说,自然界的这种共生现象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其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间或有矛盾、冲突和分离,甚至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交流互进却是隔不断的主流;其二,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突出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规模不等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一些民族经过长期交往,民族差别自然消失而成为一体的现象。而它的前提和基础,正是这些民族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其三,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是杂居在一起的,形成了中华自然范围内各民族大杂居和局部地区少数民族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局面。这也是比较明显的共生表现。
        其次,中华民族内的各个民族以共生为基础,必然迎来向荣的美好前途。因为,共生是向荣的基础。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如果不能和睦共处,互相交流、互相推动,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如此,共生能够转化为共荣。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走向繁荣富强。共生导致共荣,而共荣又反过来促进共生。首先,向荣是共生的有力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共生愿望;还能够形成强大的保护力,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56个民族提供安全保障。其次,向荣必然转化为共生。繁荣富强的实现,又会反过来强化中华民族的共生现象,巩固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的民族大家庭。因此,共生与向荣是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构成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又一有力的内在机制。
        中华民族共生向荣机制要求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一定要珍惜和爱护56个民族共生的大好局面,因为这是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同时,中华儿女必须要相互交流、密切合作,拧成一股绳,为中华之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只有我们的国家强盛了,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才能巩固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生活、安居乐业的环境。
        应当看到,上述中华民族发展的自在自为机制、扬德奋力机制和共生向荣机制并不是互不相关和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一个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整体。
        首先,自在自为机制、扬德奋力机制和共生共荣机制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发展机制的内在循环系统:自在自为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和起点;要真正做到自在自为,必须要发挥扬德奋力机制的作用;一旦扬德奋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必然推动并形成全中华民族共生向荣的大好局面;这又可以反过来使中华民族能够更好地自在自为。由此可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三大机制是环环相扣的。
        其次,自在自为机制、扬德奋力机制和共生向荣机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自在自为机制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实质和基础,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这一“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12],“自在自为”就是这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要求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原因在它的内部,在于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性。中华民族的发展不靠天、不靠地、不完全依靠外力的推动,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并以这种“自己努力”作为发展的基础;扬德奋力机制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方式,强调中华民族是通过扬德与奋力并举来实现发展的;共生向荣机制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道路,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必然是走向各民族共生融合,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周奉年等.《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2]萧君和.《华魂》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第24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肖景阳.《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及其价值功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4]《论语・里仁》
[5]《尚书・康诰》
[6]《论语・为政》
[7]《春秋繁露・精华》
[8]《汉书・董仲舒传》
[9]《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10]《论衡・非韩》
[11]陈天育.《论我国民族融合的共生效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301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机制” 的相关文章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

科学精神的真谛:实事求是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它是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并从古代思辩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以军器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科技大量涌入中国,随之兴起的洋务思潮提倡“中道西器”、“中道西艺”,主张在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来的维新运动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并把西学扩大到...

中国人应该改变思维方式

      引言   前些日子有幸和日本的网上名人九哥相见,相谈甚为投机。九哥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中国人不仅需要提升道德水平,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生活在中国的朋友,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效应,难以体会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外国生活过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