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观的原理
人类的观念中有许多天经地义的东西。所谓天经地义,一是不经自明的,二是终极所在的。
然而,人类头脑中的一切终极所在,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概念意识方式的架构,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生成。所有的终极所在都是没有它们的自然本体方式的。例如,“天命”、“易理”、“理念”、“上帝”等等,都是人类头脑的概念方式生成和概念方式架构,是没有它们的自然本体方式的。
人类头脑的概念方式或者说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有两个重要特质:
第一,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抽象统摄的功能,即抽象统摄一切可以被它统摄的对象,并由此使自己成为一切可以被它统摄的对象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例如,当我们用“星球”这个概念指称,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星球”的对象时,“星球”这个概念指称就成为了一切可以被称之为“星球”的对象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
第二,抽象运作的共性集合进阶。这样的共性集合进阶会造就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概念共性集合进阶,造就各个概念阶乘的共性和共相。例如,“牛”是一切被称之为“牛”的对象的共性和共相。“牛”、“马”、“羊”、“狮”、“虎”、“象”等等的共性集合进阶,生成“动物”这个更高阶乘的概念抽象统摄,使“动物”这个概念指称在更高的概念阶乘上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成为一切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概念的共性集合进阶会一步一步地上升到它的最高层次,如上升到“天命”、“易理”、“理念”、“上帝”等等的根本概念阶乘,以此统摄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这样的统摄万事万物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有意无意地造就一种概念方式的终极所在,并赋予自然世界。
然而:一方面,“天命”、“易理”、“理念”、“上帝”等等的终极所在,就是我们拥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本领,亦是无以寻求它们的自然本体方式的;另一方面,具体到抽象的不同视野切入和共性集合进阶的过程不同,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终极所在,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说明了,一切终极所在只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架构,它们只存在于人类头脑的概念抽象中,而不存在自然世界中,是没有它们的自然本体方式的。
谈到自然本体方式,人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深信不疑的误区,是需要深入剖析的。例如:
1,在人类视觉中,头顶上的“星空样式”是无数星球和星云构成的一个又一个的庞大星系,弥漫于无限之广的浩瀚太空。对于人类视觉来说,这样“星空样式”似乎是绝对自然本体方式的。各种天文观察和宇宙模型的概念抽象和概念建构,都是建立在这个天经地义的“星空样式”上的。
可是,这样的“星空样式”并不是自然本体方式的,而是人类视觉性状的架构。如果人类视觉性状的架构是另一样的,那么满天的星斗的“星空样式”就会消逝而去,与此相关的天文观察和宇宙模型的概念抽象和概念建构也将会随之而起。犹如一块金属试样,在肉眼的视觉架构中,其表面是一种光洁如镜,闪耀着金属银光的物体样式;而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那种光洁如镜和银光闪耀的肉眼样式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麻点晶格的电子显微样式。而我们难以论说,到底肉眼样式还是电子显微样式,才是这块金属式样的自然本体方式。
学者们在宇宙质量的统计中感到,人类所能看见的星球和星系,只占有约 4 % 左右的宇宙物质总量,而高达 96 % 左右的宇宙物质是以人类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方式存在。如果情况确实这样,那么,我们所以为的宇宙“星空样式”,显然只是人类视觉的架构,而对于非人类视觉的架构来说,宇宙样式究竟怎样呢?尽管我们无以知道,但却能推理“星空样式”并不是宇宙的自然本体方式。
2,在人类日常经验中,时空是自我绝对的,前者是自我绝对的均匀流逝,后者是自我绝对的连续广延。时空是事物的背景容器,是同充塞于其中运动的万事万物无关的。好比在一个杯子中,可以放进水,也可以放进砂,杯子的空间是自我绝对的,与放进去的是水还是砂无关。
然而时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然本体样式呢?
在芝诺那里,时空是“数学样式”的,是可以被数学方式一半又一半地无限切割的,这样的无限切割造成了时空被无限分割所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康德那里,时空是一种“心灵样式”。经验材料在被心灵方式的架构中,被普遍必然地赋予了一种知性的“时空样式”,如位置、形状、大小、速度、距离等等的“时空样式”。
在马赫那里,时空是一种“感觉样式”。恋人相聚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太快;身体被火灼痛时会感时间过得太慢。中国古代心学家王守成少年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在这首诗中,月和山大小的“时空样式”,是同视觉性状感觉密切相关的。
在爱因斯坦那里,时空是“物理样式”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物理规律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例如,光速每秒30万公里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设想在一架光速飞行的宇航器上相向发射一束光,在这样的参照系中,这束光的光速仍然是每秒30万公里。这样的情况显然和日常的加速度原理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而要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对于日常低速参照系来说,高速运动中的时间变慢了和空间收缩了,时空是具有高速和低速的不同物理性状的。
在量子力学那里,时空是“不确定”样式的。在量子世界中量子既是粒又是波,是波粒两象性状的。一个光量子可以无所不在地同时穿过相隔的两条缝隙而造成投射背景的波纹干涉。
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时空有热力学、心理学和宇宙学的三个箭头,这三个时空的箭头方向一致地存在于宇宙的膨胀相或收缩相中,生成两种不同的时空样式,即“膨胀时空”和“收缩时空”。
此外,混沌理论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可逆”时空样式。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每一个事件都是随机的和不可重复的,因而每一个事件时空都是不可逆的。
经验方式的时空、数学方式的时空、心灵方式的时空、感觉样式的时空、物理性状的时空、不确定性的时空、宇宙相的时空,以及不可逆的时空等等,这些新奇的思想造就了时空观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当我们问,其中究竟那种时空样式才是自然本体方式的呢?或者说是终极性的呢?显然是无以定论的。我们唯一能够知道一点的是,所有这些时空样式都是我们头脑中的感知方式和概念方式的架构。
3,已有的探测表明,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是宇宙速度的极限,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出光速。然而,为什么光速在我们这个宇宙世界只能每秒30万公里,而不可每秒29万公里或每秒31万公里呢?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物理学计算,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三分钟暴涨中,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光速的极限,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宇宙的直径就扩大到了1600万亿公里,这就是说,在宇宙大爆炸最初的1分钟,宇宙膨胀的速度达到了每秒26.6万亿公里,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去追赶,好比“夸父追日”,是根本无法追上的。
于是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在最初三分钟的暴涨中,为何这种暴涨能够获得远远高于光速的扩张速度呢?
第二,在“宇宙大爆炸”最初三分钟的创造时刻,有没有光呢?如果有的话,那时的光速是多少呢?
现代理论物理学根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哲学思考的是,在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宇宙宏观性状中,光速每秒30万公里是极限;而在另外的宇宙宏观性状中,光速每秒30万公里将不是极限。光这种几乎零质量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由它的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处宇宙的宏观性状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宇宙宏观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光速。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极限规定,并不是终极的和自我绝对的,而是一种域限的概念抽象和概念架构。
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的所有物理活动都朝着热动平衡,朝着熵增的最终状态发展,这种热动平衡的单向变化过程,将导致宇宙最终死亡的“热寂”。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我们所认知的范围是有效的,然而宇宙并不是由它所终极统治的,如果宇宙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终极统治,那么在无限的过去,宇宙死亡的“热寂”早就应该发生了,而不会有意地安排在我们将经历的未来某个时刻。
现代宇宙天文观测到,巨大的宇宙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坍缩,导致新的恒星世界的点燃和生成。这样的观测实际地表明了一种由冷到热的宇宙过程,这个过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不能涵盖和终结的。宇宙的演化,既有由热变冷的过程,又有由冷变热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的进展,宇宙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终结的认知样式,只是一种域限的概念架构而不是一种终极的本体方式。
5、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理论物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通过微观世界的若干基本原理就可以描述整个宇宙的演变规律,并认为只要找到控制这些基本原理的总机关,就可以揭开整个世界的创世之迷,达到世界的终极所在。
这样的微观世界的若干基本原理能不能成为世界的终极所在呢?今天,物理学家们在亚原子世界中,发现的粒子数量已经大大超过150种以上,许多新的粒子的踪迹仍在继续发现,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微观世界没有它的尽头。而弦论的出现,以及关于弦的数学模型的一次又一次多维结构的设定和修正,新近发现的量子可以半分的情况出现,等等,更说明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的概念抽象和概念架构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宇宙世界来说,并非只有微观对宏观的支配。微观与宏观是互为作用的,例如,原子的种类和生成,就与宏观性状密切相关。在我们这个宇宙世界,常规存在的元素大约有92种。而在上一世纪,高能物理实验室在高能的物理条件下已经合成了20多种在常规物理条件下难于寻觅和生存的新元素,使我们所知的元素达到了约120种。这样的事实表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既揭示了在宇宙世界中有着更多的原子种类,又充分说明了微观的东西是受到宏观性状支配的。原子核的空间尺度,核力的聚控范围和它所能容纳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并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同宇宙的宏观性状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宇宙宏观性状中,原子核的空间尺度,核力的聚控范围和所能容纳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完全可能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宇宙宏观性状中,原子的状态和种类将是不一样的,完全有可能在另外的宇宙宏观性状中,有着我们这个宇宙世界所没有的原子状态和种类。
微观作用于宏观,宏观亦作用于微观,它们是互为作用的,宇宙不是也绝不是由某种微观终端来单向操纵和单向决定的。世界既不会终极地为某种“微观基本原理”所操纵,也不会存在控制这些基本原理的总机关。我们生存于其间的世界是无限多样绽出的自在自为,是没有任何终极的本体规定的,是不会为任何一个概念方式架构的终极规定所框架、操控和终结的。
如此,种种终极观念,终极的样式,都是概念方式的架构,而不是自然本体方式的具有。每一个终极所在的概念抽象和概念架构都是域限范围的概念抽象和概念架构,只是和只能是这个域限范围的总体架构中达到抽象和经验的统一,获得它的有效性,离开了域限范围就将会失效。人类思维的哲学洞察应当在认识论的推进中,破除和扬弃一切本体方式的终极观,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方式中,寻明终极观生成的构造原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