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真实性的架构方式

2017年09月06日
   

真实性没有它的原本方式,但有它的架构方式。

 

1、列宾和九斤老太。

 

俄罗斯画家列宾年轻时画了不少画,到了晚年他却感到,这些画大有问题,看上去都缺少了黄色。于是他对这些画重新进行了修改,直到自己感到了满意。可是在许多人看来,被列宾修改了的画添加了过多的黄色,反而没有原来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列宾晚年的眼球状况发生了某种变化,阻碍了黄色波长的进入,使得老年有病的列宾对自己过去的画总感到缺少了黄色。

 

在鲁迅先生的《风波》中,有一个九斤老太,总在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的豆子硬了,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并不是现在的豆子硬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豆子还是那个豆子,只是九斤老太年纪大了,她的咬嚼功能退化了。

 

列宾的“缺少黄色”和九斤老太的“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硬了”的感知,对于列宾和九斤老太来说是完全真实的,然而,这种“真实”是否真实呢?是否是一种自身绝对本来的真实呢?还是一种主观性状和客体材料互为关系所架构的真实呢?

 

2、金属试样。

 

一块抛光了的金属试样,在肉眼看来,闪耀着镜面般的光亮,然而把它放到高倍的显微镜下,这种镜面般的光亮就消失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是麻点般的晶格。在这里,究竟“镜面般的光亮”是这块金属的绝对本来呢,还是“麻点般的晶格”是这块金属的绝对本来呢?这里,我们到底以“镜面般的光亮”为真实,还是以“麻点般的晶格”为真实,还是以两者同为真实呢?如果以两者同为真实,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真实呢?

 

3、时空的性状。

 

在芝诺那里,时空被数学方式支配,可以分割为一半又一半,直至无穷,于是,飞矢不能运动,跑得飞快的阿基里斯永远也赶不上乌龟。

 

在牛顿那里,时空依靠上帝的意志,自我绝对地独自存在,与领会它们的心灵方式无关,也和充斥其间的物质无关。

 

在莱布尼茨那里,时空是从我们对实在物体关系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在康德那里,时空是一种心灵方式的架构,这样的架构使得一切被心灵方式制作的经验材料,获得了它们的时空性状;

 

在马赫那里,时空是感觉要素的组合,上与下,远与近,快与慢,都是感觉要素的组合;

 

在爱因斯坦那里,时空具有物理性状,是同物体的质量、速度和观测的参照系相关的;

 

在量子力学那里,时空具有不确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主张了时空是主体绝对的绽出;

 

如此等等。时空究竟有没有它的自我绝对的、本来的真实方式呢?如有,这个自我绝对的、本来的真实方式又是什么呢?

 

4、牛顿的“万有引力”。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由此给出了天上地下万物运动的秩序。在十八世纪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看来,“万有引力”是一种绝对自明的东西。但牛顿自己却很坦率地告诉人们,他不知道引力的本身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引力看上去是超距作用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揭示了地球绕太阳旋转,是弯曲空间的几何效应。当地球在太阳这个质点周围的弯曲空间中行进时,就会以最近距离的方式在太阳的弯曲空间中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地球绕太阳旋转不是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而是物体在弯曲空间中运行的几何效应。

 

按照哲学家马赫的见解,一切物理的和心理的东西都是相互关系的效应,“力”亦是一种相互关系的效应,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力”这种自我绝对之物。例如,磁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存在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拿一块磁铁去吸铁块,这种相互关系显现了磁铁的吸引力;拿一块磁铁去吸木块,在这种相互关系中磁铁的吸引力就一点也没有了。

 

地球绕太阳运行,到底是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斥力作圆周运动?还是地球在太阳的弯曲空间中运动?两者究竟何为绝对本来的真实方式呢?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不能解释引力的本身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没能告诉我们质点周围的空间为什么是弯曲的。

 

以上种种,关系到了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真实性,以及我们应当把真实性放置在一个怎样的架构上来思辨。霍金在和蒙洛迪诺合著的《大设计》中说,“当我们深思自己观察周围世界并形成概念方式之际,我们会邂逅如下问题:我们真有理由相信一个客观存在的实在吗?”并认为,“我们的头脑以构造某种世界模型来解释来自感官的输入。当这样的模型成功地解释事件时,我们就倾向于将实在性或绝对真理的品格赋予它,也赋予组成它的元素和概念。但是在为同样的物理场景作模型时,也存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使用不同的基本元素和概念。如果两个这样的物理理论或模型都精确地预言同样事件,人们就不能讲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模型更真实;说得更确切点,那个模型更方便我们就随意地使用哪个。”《大设计》一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与《时间简史》相比,《大设计》是一本更具哲学特色的科普学著。

 

多年思考,我的基本见解是:

 

第一,人们总把真实性寄予于客观本来的自我绝对。可是当我们谈论世界,谈论事物,谈论规律等等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架构是,我们所谈论的世界、事物和规律都是认识中的世界、认识中的事物和规律。这种认识中的世界、认识中的事物和规律,都不是客观本来的自我绝对,而是我们头脑对输入的感知材料的概念加工和概念建构。

 

第二,我们丝毫不怀疑,心灵外的自在世界不依赖我们的心灵主体而存在,但问题在于,离开了我们的心灵主体,离开了我们的心灵主体的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离开了主体和客体的互为关系,我们还会有关于世界、关于事物和规律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吗?

 

我非常赞成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个见解,他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第三,我们应当把真实性放置到认识论的两个基本架构上思考,即主客域定截取架构与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上来思考。

 

所谓主客域定截取架构。其原理是,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是由一定的主体性状对客体材料的制作而取得的。而一定的主体性状和客体材料,以及制作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的状况下的,而不是处在包含了一切可能的状况下的,这就使得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是在主体性状、客体材料和制作过程的域定状况中取得的,具有主客域定的截取性。

 

所谓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架构。其原理是,我们的头脑用概念方式制作的基本元素、图像和模型,都需要反馈于经验实证的求取,在经验实证的求取中获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成果,才能获得它们的有效性。例如,头脑根据一份抽象原理的图纸设计,成功地利用客体材料制作成了一个有效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和成功,就是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就是反馈经验实证求取的成果,并获得了一种抽象和经验统一的真实性。

 

真实性绝不是一种客体自身本来的绝对,而是建立在主客域定截取架构与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上的真实性,是主客域定截取架构的真实性与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的真实性。在这样两个基本架构上,任何一个真实性都是一个域定范围架构的真实性,一个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的真实性。当新的主客域定截取架构的真实性与新的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的真实性历史地生成时,它们就会或者在更大范围中取代旧的主客域定截取架构的真实性与旧的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的真实性,或者同旧的主客域定截取架构的真实性与旧的抽象和经验统一架构的真实性并列,为我们的头脑一并认可和使用。例如,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并没有取代牛顿的“万有引力”,而是为我们的头脑在宇航事业中一并认可和使用,那个更方便就使用那个。

 

由此对于真实性,我们不能从形而上学那里寻求它的自身本来的绝对方式,而应当从认识论中寻得它的架构方式。只有从形而上学走向认识论,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真实性的架构所在和界限所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真实性的架构方式”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中国人应该改变思维方式

      引言   前些日子有幸和日本的网上名人九哥相见,相谈甚为投机。九哥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中国人不仅需要提升道德水平,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生活在中国的朋友,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效应,难以体会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外国生活过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