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法 > 正文内容

论归纳

2017年10月11日
 

学者们较为普遍地认为,推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归纳推理,二是演绎推理。对此,本人一直未能苟同。我国学者金岳霖所写的《形式逻辑》是专门讲推理的,他没有把归纳放进去,认为归纳和推理是不同的。对此,我有所赞成。

 

归纳和推理的区别是:推理是一种逻辑演绎,归纳则是一种经验命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归纳和推理的关系是:归纳是推理的前提,推理是归纳的运用。没有归纳,推理无以进行它的演绎;没有推理,归纳判断则无以从已知领域的判断通向未知领域的判断,使人类经验活动获得概念方式的制导。

 

从整体上看,金岳霖先生把归纳排除在形式逻辑之外,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合理之处是归纳的本身不是推理,推理是一种演绎,归纳是一种命定,两者有本质不同;不足之处是,归纳是形式逻辑的重要组成,是推理的前提,是不能把它排除在形式逻辑之外的。

 

1、归纳是以经验重复为常态的概念抽象和统摄。

 

归纳的本质是什么?我的见解是,归纳是以经验重复为常态的概念抽象和统摄。

 

何谓常态,对于人类身体方式的知觉度来说,自在世界在我们的经验重复中是恒定的和长期不变的。尽管一切经验重复在无限变化的历史长河中总会遇到它们的时空界限所在,会被自在世界的永恒变化所打破和扬弃,但对于人类身体方式知觉的时空参照度来说,自在世界的许许多多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和难以察觉的,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符合人类身体方式知觉参照度的经验重复的常态。这样的经验重复的常态,为归纳的生成提供了经验的根基。

 

归纳的特点是,它源自于经验方式,生成于概念方式。

 

归纳源自于经验方式。

 

归纳根基于经验重复的常态。如,在我们的经验重复中,活着的人都在一一死去,没有幸免者。这样的经验重复,使得我们的知觉尺度以此为常态,生成了“人总是要死的”归纳判断,这样的归纳判断是以经验为根基的。又如,达尔文在世界各地的旅行考察中,随处看到了生物在不同环境的互为作用中所发生的生存方式、习性和形体变化,以这样的经验重复为常态,达尔文的大脑生成了以经验为根基的“生物进化”的归纳判断。

 

归纳生成于概念方式。

 

归纳源自于经验重复的常态,但这样的经验常态不会自动地成为归纳,要使经验重复的常态上升为归纳,就需要概念方式的加入,使经验重复的常态获得它的概念指称和定义,成为具有概念抽象和统摄功能的归纳判断。没有经验方式,归纳就失去了它的根基;没有概念方式,经验重复的常态就无以上升为归纳。

 

在动物世界中,不少智能较高的动物,它们在经验积累中习得了自然之物的若干使用能力,如,有的地区的猴子在经验重复积累中,会利用石块砸开坚果取食。然而,由于这样的经验行为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这些猴子的大脑是永远不会生成“石块可以砸碎硬果的”的归纳判断,并以此为抽象和统摄的。

 

由此,归纳是以经验方式为根基,概念方式为生成的,是一种以经验重复为常态的概念抽象和概念统摄。

 

2、归纳是一种对立统一架构。

 

归纳的经验性和概念性显现了它是一种对立统一架构。把握归纳,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归纳的对立统一架构,这是归纳的总体所在和精髓所在。

 

首先,归纳的根基是经验,是以经验为界限的,是不能扩展到经验之外的。

 

对此,休谟曾作了极为深刻的揭示。例如,在物种分类中,人们曾一度根据经验重复的常态,归纳命定“一切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这样的归纳命定曾一度以其概念方式的抽象和统摄,使人们以为是可以扩展到经验之外。然而鸭嘴兽的发现则使得“一切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的归纳命定发生了动摇,鸭嘴兽是一种哺乳动物,但鸭嘴兽恰恰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的。

 

在鸭嘴兽这个经验实例面前,“一切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归纳命定是不正确的,显现了它是不能超越经验的。在“哺乳动物”的概念抽象和“胎生”的概念抽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哺乳动物”的概念抽象是不会逻辑必然地导致“胎生”的概念抽象的。鸭嘴兽出现,使得“一切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归纳命定,要调整为“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的”归纳命定。任何一种归纳命定或归纳判断都是以经验为根基受经验所框架的,都会为新的经验所改变和调整,而不能扩展到经验之外。

 

那么,如何评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样一个归纳判断呢?我们经验到的人一个一个都在死去,从古至今没有例外,学者们以为,这样的归纳是一个全称归纳判断,而全称归纳判断是可以扩展到经验之外的。这样的见解对不对呢?对此,我以为:

 

第一,“人总是要死的”这个全称归纳判断,也是建立在经验根基上的,我们是在经验重复的常态中生成“人总是要死的”概念抽象和概念统摄的,而不是从“人”的概念抽象中逻辑必然地导出“死”的概念抽象的。在“人”的概念抽象中是找不到“死”概念抽象的,两者之间是没有概念抽象的普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

 

第二,现代科学知识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是基因,生命体的死亡是由基因编码决定的。当原有的基因编码发生某种突变,使得细胞的自行凋亡机制被改变,生命体就不会死去。如,对于癌细胞来说,由于基因编码发生了某种突变,使得细胞自行凋亡机制被改变,只要保持营养的持续供应,癌细胞就会无限制地自我复制而远离死亡。

 

第三,随着生命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诱人的前景是,人类完全有可能在未来通过人脑和电脑的并联,获得一种永生的生命方式。

 

“人总是要死的”这个全称归纳判断,其所根基的经验重复的常态一旦发生变化,就会被新的经验所改变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归纳判断,无论是非全称归纳判断还是全称归纳判断,都是有它们的经验根基和经验框架的,是不能扩展到经验之外的。

 

其次,归纳又有它的概念性一面,具有概念抽象的统摄性。没有概念方式加入的抽象和统摄,经验重复的常态就不会上升为归纳,并进而走向推理,成为人类概念智能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经验活动和动物的经验活动不同,人类的经验活动不是纯身体知觉方式的,而是有概念方式加入制导的,是概念方式制导的经验活动,对有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导的经验活动,我把它称之为人类的实践概念。用已知领域的归纳判断,抽象统摄地制导未知领域的探究和开发,这样的经验活动就是概念制导的经验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概念。如,科学家们把地球上某种地貌和水流冲击相关的归纳判断,运用到火星探测中,以能够火星探测器所发现的相同地貌中推测,火星上完全有可能存在水或发生过水的流动,并以此为制导而付诸火星之水的探测,这样的探测就是概念制导的经验活动,就是人类的实践概念。

 

然而,如果单执归纳的概念性一面,则会扬弃归纳的经验根基,使种种归纳判断,特别是一些全称归纳判断不知不觉地成为一种先验所在和先验必然。如,“人总是要死的”这样一个全称归纳判断,在概念的抽象和统摄作用下,非常容易在我们的观念中以为,“人总是要死的”是一个超越经验的先验规定,这个先验规定不仅规定着过去和现在,亦规定着未来,是不为经验时空所框架的。

 

要防止归纳的片面化,我们就需要完整把握归纳的对立统一架构,既不能以片面的经验方式架构归纳,取消归纳所具有的概念方式的特性,扬弃归纳判断对于人类经验活动的制导作用和所造就的人类的实践概念;也不能以片面的概念方式架构归纳,扬弃归纳的经验根基和经验界限,使归纳先验化地脱离它的根基所在。

 

3、归纳是推理的前提。

 

推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逻辑演绎,无论是三段论方式的推理演绎,还是命题方式的推理演绎,在本质上都是概念方式的,是以归纳为前提和条件的。

 

以三段论为例:

 

大前提:所有的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小前提:水稻是植物;

 

结论:水稻是有生命的。

 

一个三段论的推理演绎实际上是由三个判断组成的,其中:大前提是统摄判断,小前提是从属判断,结论是演绎判断。

 

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归纳判断,是归纳的生成。两者的区别只是,大前提是一个统摄意义的归纳判断,小前提是一个从属意义的归纳判断。在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间是一种统摄和从属的关系,结论这个演绎判断则是从两个具有统摄和从属关系的归纳判断中绽发出来的,是统摄和从属的逻辑必然。这说明,在三段论的推理演绎中,大前提和小前提必须是一种统摄和从属的关联,离开了这种统摄和从属的关联,三段论的推理演绎就会无效,就会失去它的逻辑必然。人们以为,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断都是真实的,推理演绎的结论判断就是正确的,其实并不然,例如:

 

大前提:凡金属通电就会产生磁场;

 

小前提:磁铁有磁场;

 

结论:磁铁必然通电了。

 

在这个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判断和小前提判断都是真实的,但这两个归纳判断之间是没有统摄和从属关系的,“磁铁必然通电了”的推理演绎因没有两个归纳判断的统摄和从属关系,它便是无效的和非逻辑必然的。

 

三段论的推理演绎,不仅要求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断是真实的,更要求大前提和小前提是统摄和从属的关系。

 

三段论推理演绎是这样,命题推理演绎也是这样。在数理逻辑上,人们从两个命题的相互关系中获得推理演绎的结论判断,之所以能这样则在于,首先,这两个命题之间必须是非此即彼的相互关系;其次,是不许可其它命题的加入和参与的。

 

归纳是推理的前提表明:一切推理,在形式上是逻辑必然的,在内容上是经验规定的。推理演绎的结论判断,是不能以逻辑的方式走向自我绝对的。推理演绎在形式上是逻辑必然的,但在内容上是受到归纳的经验根基框架的,仍是要经验验证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导出的种种推理演绎的结论,都是需要经验验证的,无论是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无论是E = mc²的质能公式,都是由经验验证来确立的。没有经验验证的推理演绎,是不能获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论归纳” 的相关文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

日本重视研究失败学

     2002年12月9日,东京大雪纷飞,寒气袭人。东京大学农学系弥生讲堂里却热火朝天,政府、企业、大学和医院等100多位代表在这里为成立日本失败学会而喝彩。  迄今为止,日本失败学会已经掌握了1800多件失败案例,其中630件已由各领域的专家查明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

达尔文的想象力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迟到的反应

  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悲壮的戊戌维新距今已整整百年。对近代中国来说,这一个百年可说是“激荡的百年”。而这一历史事件在这风云剧变的百年史中屡屡被人提起,不断被纪念,说明这一事件并未成为历史,而是和这百年史紧密相关,和我们的今天仍有某种“意义”关联。百年前的事件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的...

中国科技馆中的机器人

  2000年4月29日上午,人们盼望已久的中国科技馆新馆迎来了首批客人。观众们带着惊喜的目光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机器人乐队优美的乐曲声中,融入了声、光、电、虚拟技术构成的科技世界。科技馆新展厅着重反映了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尤其重视展示世界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新内容。新展厅主要包括:...

瞄准社会的需要

    市场上总是一方面有供给,另一方面有需求。如何使我们的“供给”适应“需求”?   每个人都有一份“资源”,即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   所谓“资源的合理配置”或“最佳配置”,从社会的角度说,就是要建立起一种社会机制,使得人、财、物各种生产资源,能够用于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