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科学家准备常驻北极

2004年01月15日
      前不久,中国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2003年将在北极建设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科学家将常年驻扎北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北极的科学研究。从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算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科学家漫步北极的日子指日可待。
  资源丰富的冰雪世界
  在人们看来,一片冰雪世界的北极荒原是贫瘠的象征,事实却与此相反。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石能源、可再生生物资源、以及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据保守估计,该地区潜在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2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仅1968年发现的坐落于阿拉斯加北坡的普鲁度湾油田,就有90―100亿桶可采原油和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北极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南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北极有居民。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当地居民已达700多万人。北极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里面储存着大量的地球古环境信息,并保存大量的固体碳及碳氢化合物,具有调节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力。
  在当前的北极研究中,还有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并没有搞清楚,例如:北冰洋水面、浮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类活动已经和正在给北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北极的动植物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将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北极科考由来已久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开始于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还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
  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原苏联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最后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1991年1月,该委员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等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96年4月23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已在北极地区开展过实质性科学考察的中国为其第十六个成员国。
  北极离中国不再遥远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己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北极地区对于中国来说已不是十分遥远的世界。
  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中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家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
  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目前的远洋捕鱼船已逾千艘,年鱼获总量约50万吨,其中1/4来自北冰洋及白令海峡临近海域。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了解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以利于对远洋渔业下一步的发展作出预测。
  北极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的国土整治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国内目前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北极地区是世界第四大油气富集区,开展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调查和合作开发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这将为世界共有资源的调查和中国享有的权益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将建成一个开放的地球科学综合考察研究基地,对内提供基础研究平台,对外开展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体制,保证北极科学考察的高水平发展。科考站还将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地质、生物资源调查等科学考察活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科学家准备常驻北极”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