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不开人文
今天我们有选择地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篇有关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文章。文中他从要求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论语》和《老子》谈起,逐步深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并提出要把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升华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最终使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科技界中人也许不无裨益。―――编者
考到我门下学机械工程的博士生要戴博士帽,先得过《老子》关,为什么?这个原因很简单―――
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我想从我要我的博士研究生学《老子》、学《论语》谈起。这点,新闻媒体做了不少报道。他们问我,我的博士生要戴博士帽,先得过《老子》关,有没有这件事?我说:“有!确有此事!”在我从校长位置退下来之前,我就跟我的研究生打招呼了,我说有一天我会要我的博士生学《老子》,学《论语》。
1998年,我对考到我门下学机械工程的博士生说,从今年起,做博士生就要学《老子》。如果你不学,背不出,对不起,你的博士论文我不答辩,不答辩,就拿不到博士学位,当然博士帽子就戴不成。1999年,对新考上的博士生,我又加了条规定,不但要学《老子》,背《老子》,而且要学《论语》,而且要背《论语》二十篇里面第一篇到第七篇;如你不学《老子》,不背《老子》,不学《论语》,不背《论语》这七篇,那对不起,我不接受论文答辩,你就拿不到学位,当然也戴不成博士帽。确有此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学校有位叫涂又光的老先生。他是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冯友兰先生去世后,所有遗留下的学术著作与资料是他整理的。他经常讲,你们知道不知道,在基督教国家,每一个人都要学一本书。什么书?《圣经》!1982年到1983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住在公寓里,有人敲门,有人把圣经送给你,给你讲圣经。涂又光先生又讲,在伊斯兰国家里,每一个人都要学一本书,什么书?《古兰经》!因此,涂又光先生讲,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有没有一本书大家都应学呢?有,中国人至少要学《老子》与《论语》,那不可能,但是让中国的知识分子、高级人才,学习《论语》和《老子》,要求则不过分。
学习《老子》《论语》,第一,可以陶冶感情,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第二,可以改善思维,活跃思维,完善思维;第三,可以增加非智力因素。从思想感情、从思维方法、从非智力因素讲,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绝对有好处。
下面我讲几个例子。
科学不能保证本身的正确使用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求真为求善奠基,求善为求真导向。
科学就是要求真,就是要研究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讲得通俗些,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追求真理,追求未知,就是追求科学。
人还是一个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就是人文问题,就是求善的问题,就是要符合人民、民族、国家利益的问题,就是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所以只管科学、不管人文绝对不行,否则科学会走偏,在科学使用乃至研究上一定会走偏,要造成巨大的灾难。
1970年到1995年,是人类社会进步非常了不起的时期,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一场大的灾难。据有关资料,从6500万年前恐龙毁灭到现在,最大一次自然资源的损失就在这25年科学技术使用不恰当!方向错了,一切全错!
科学不能保证本身的正确使用,那么谁来保证呢?就是人文跟科学结合起来保证。
人文的基础是科学。年轻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天晚上学钢琴,明天晚上学游泳,后天晚上学小提琴,再后天晚上学跳舞,再后天晚上学打球,再后晚上学唱歌,什么都想他搞,把孩子憋死了。应该不应该,应该;行不行,不行!因为不符合现实。1958年我们国家大跃进,八年超过英国,十二年超过美国,我们搞人民公社,好不好呀?一轮红日,从东方大地冉冉升起,共产主义曙光照遍了神州大地,好不好?当然好呀!人人向往呀!行不行呢?不行!绝对不行!不符合现实呀,乌托邦!一场大跃进带来多少灾难,饿死了多少人!
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他的基础应该要符合客观实际,要科学;不科学,绝对不行。小平同志伟大的功劳,不仅仅讲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而是立足实际。他讲得多么好,一句是“解放思想”,一句是“实事求是”,少一句也不行!所以科学是人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谈人文也不对。江泽民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基石,讲得非常好。没有这个基石,精神文明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创新、从严
科学素质、科学精神是什么?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什么?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作为一个探讨呢,我姑妄言之,大家也姑妄听之。
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就是在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中形而下的东西,经过人的努力,特别是经过人的实践,在实践中深思,在实践中体悟,在实践中磨练,内化升华,形成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科学素质、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求真,科学素质最重要的是求真,绝对不能搞假冒伪劣,这一点我们的前辈讲得非常清楚。《大学》里面一开始就讲到大学之道,接着就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些管理家庭、管理国家的道理的基础,就是“格致”,就是格物与致知。格物就是研究客观事物,研究客观世界,致知就是了解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世界。《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不一清二楚吗?“格致”就是科学。科学这个词汇从日本传到我们中国之前,我们不叫科学,而叫“格致”。我看“格致”用得比“科学”好,用得一针见血,概念极明确,内涵极清楚。富有民族特色。当然,现在没法改了。
我们老祖宗看到,认识客观世界,以客观世界中的准则来办事,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凡是违反了这一点,就要失败。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什么会失败呢?当时有副对联,讲得非常有意思:“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底办法多”。最近又有一副对联批评我们有些干部中间的浮夸风,假冒伪劣,大搞水货,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上联是“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码到成功”,下联是“从下到上,层层掺水,水到渠成”。加一横批,“数字化”,不是“数字化地球”那个数字化,而是搞浮夸的数字化,那真绝妙了!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求真,是科学最本质的,也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点是创新,求真是为了创新,是为了推动社会前进。毛泽东讲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有所前进。前进是发现、发明、创造。我们团结一致是为了创新。江泽民同志一再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
OECD国家,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也就是那些工业发达国家,几年前,对高技术有个界定,即是否是高技术,因其所包含的R&D(即“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含量而定,即由营业额里包含的你投到科研开发里的资金所占的百分比而定。根据这个百分比,高于3%是高科技,低于1%就是低科技,介于1%和3%之间的就是中科技。1997年中国公布了很多行业部门1995年产品的R&D含量。比如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办公室自动化产品,是高科技吧,它们的R&D含量是多少?是0.62%。我们没有投资进行科学研究,进行这一基础工作呀,没有什么自己的R&D成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此R&D含量很低。没有知识产权就受制于人。还有一个指标,叫作对国外的技术依存度。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的技术依存度平均是10%,美国是1.6%,日本是6.6%,发展中国家我记不清数字了,韩国好像是22%,我们国家远远大于50%。如果我们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将是什么后果?
第三点是从严,要严格。求真,不从严行吗?创新,不从严行吗?马马虎虎行吗?绝对不行!创新一定要在求真下面创新,不是假冒伪劣的“创新”。过去,我们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叫“三老四严”。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思想严密,态度严肃,作风严谨,步骤严格。“三老四严”保证真正的求真,才能有真正的创新。
如果从思维方法讲,“三老四严”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仅仅是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是不能越雷池半步。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可能会搞成李洪志的法轮功。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保证求真,才能保证创新的东西是对的,这是我理解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
严格地讲,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精神就是人文的东西,所以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就是应以“实事求是”作为其基础的求善精神,从这一角度讲,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那么,通过人文知识及其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可以体悟、可以提升哪些人文精神、哪些人文素质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点:树立责任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责任感。中国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子讲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民族兴亡,如果不愿意负责任,是可耻的。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讲得太好了!做大学生要高素质,毕业之后,这高素质表现何在呢?表现为负责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国家的兴亡是最大的责任。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没有消亡而且历史从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因为爱国,有骨气。至少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骨气。这是中国的一贯优秀传统、人文精神。
对国家对民族负责是忠,对长辈对父母负责是孝,对配偶对家庭负责是节,对朋友对同事负责是义,忠、孝、节、义,中国传统。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的内涵,但在负责这一点上是绝对一致的。
第二点:就是完善思维。我曾经一再跟我的学生说:“你们考入大学,干什么?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学会如何做人;第二,学会如何思维;第三,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者不可分割,做人是基础,思维是关键,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不要知识和能力,上大学干什么?”
思维是非常关键的事情,人跟动物不同就是人能思维,动物不能思维:“心之官则思”嘛!人与人之间不同,就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我记得恩格斯讲过,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根据科学的研究,人的思维有两种方式。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叫斯佩里,研究人的大脑和思维,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发现人的左脑主管逻辑思维,人的右脑主管形象思维,而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他的结论就是人的智力开发主要在右脑,但绝对不是讲左脑不重要。左脑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跟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活动有关,而形象思维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关。所以人文教育对开拓人的思维极有好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非常好: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像力是无限的。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是艺术的科学家,科学的艺术家。据说,近几年香港汇丰银行招聘某些高级职员,不要学经济的,不要学财贸的,不要学会计的,要招学音乐的,学艺术的。为什么?因为这种人的思想非常活跃,招来以后再学习银行业务,一定会更有作为。
这里我举一个切身的例子。文化大革命中我也被打成牛鬼蛇神了,说我是潜伏特务分子,分配到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找我说,明天你打猪草去。这显然是整我。天哪!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根本就不知道猪草是什么,我又没有养猪的书,能不能找贫下中农请教呀?又不行,因为这一来,又成了高“反革命串联”,罪得加一等呢!想来想去。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好了,有办法了。第二天不到一个上午,我把猪草打回来了。领导问我,你怎么打的,我说这不难,把猪赶出去,看猪吃什么草,就打什么草,吃什么菜,打什么草,不就行了吗?显然,猪吃的草是猪菜,猪吃的菜是猪菜,这是逻辑关系。但是我当时不敢讲,这是怎么来的,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我才讲,我用了一条原理,什么原理呀?用的是“天赋猪权”,猪不吃草,不吃菜怎么活得下去呢?这得感谢法国大革命。因为在那个“夜不能寐”的晚上,我突然想到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天赋人权”,从而“浮想联翩”,想到了“天赋猪权”,我就从这个绝非逻辑思维的直觉中、联想中,得到了“天赋猪权”,想到了解决办法。
安徽出版了《院士思维》一书,要我写一篇稿子,我把这个例子写了进去,后来好多刊物转载了。一个人仅仅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仅有逻辑思维你绝对不会推想出来怎样打猪草,狭义相对论本身产生不了广义相对论。所以就如同爱因斯坦切身感受的那样,就是艺术开拓人的想像力。你形象思维一旦上来的话,什么方法都会出来的,什么规矩,什么偶像,什么条条全没有了,天马行空,这是形象思维,有巨大创造性在里面,有原始性创新在里面。
第三点,就是增强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善解人意,能通世故,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人文精神好的人肯定善于跟别人打交道,至少可以用人格的力量来感动别人。《情感智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讲过,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80%的因素取决于情商,而不取决于智商。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调查,我们大学生出去,事业取得成功的80%因素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增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常有好处。
当然,一个人具备了80%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百分之十几至二十的智力因素的支持,绝对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智力因素不在乎其百分比,而在乎它起的作用。你没有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的智力因素,你不可能攀登科学高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智力因素。如果没有智力因素,只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只能当公关先生,公关小姐,如此而已。所以,我在学校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的任务还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天天去公关,公关能力需要十分重视,专门公关那是公关专业的事,你们去专门公关,最多只能成公关先生,公关小姐,如此而已。
相融则利,相离则是“半个人”
科学与人文,至少在四个方面相融。
第一个方面,科学与人文都有共同的追求。科学追求真,人文追求善,两者结合,保证追求正确,保证结果可以完美。这就是追求真善美高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的动力,真善美都是围绕着要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的明天。
第二方面,科学与人文都承认客观现实,尊重客观现实。科学当然是如此,人文也是如此。李白到过庐山,看到庐山香炉峰瀑布,写了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来有人批评李白,说写得不对,“日照香炉生紫烟”,怎么会是紫的呢,应该是五彩缤纷,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根据现在物理学的研究,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发生各种物理现象,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等等,还有一种是漫射。漫射就是光在前进时遇到阻碍它的物体,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的强度同光波的长度成反比,而且同它的四次方成反比,可见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光光波最短。很可能李白在那时候,瀑布水粒的长度跟紫光的长度差不多,发生了强烈的漫射,看到了紫光,这不是奇怪的事情。任何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的作品的源泉是来源于实践的,来源于生活的,然后才可能高于实践,高于生活。
第三方面,不但尊重客观,承认客观,而且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科学当然是这样的,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文学艺术家是不是呢?我说也是一样的。真正的文学艺术绝对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所谓高于实践,高于生活,就是能做到“神似”,而不只“形似”。“神似”就是抓住本质,抓住数学上所讲的事物的“特征不变量”。漫画家的那几笔,其实就是现代数学中“拓扑学”所讲的图形的特征不变量。不管漫画家如何夸大,但画什么,就像什么。
第四方面,一个正确的思想,一个创造的思想,必定是逻辑思维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思维跟人文艺术思维的高度的统一。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逻辑保证思维前后的正确性,没有前一步,就没有下一步,没有下一步就没有再下一步,所以逻辑是最严谨的,不可能出错。当然,逻辑思维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但是,最重要的、突破性的创造来源于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不可能有非欧几何,不可能有广义的相对论。任何一个突破性的成就,都是跳出原来的逻辑的框框,突破原来的前提,飞跃到一个新的领域。这个新的领域当然又是新的逻辑范围,没有新的逻辑范围就会走到异端邪说上去。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但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必定自觉不自觉地有形象思维;一个了不起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不但有形象思维,必定自觉不自觉地有逻辑思维,两者不可偏废。夏商周断代史没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参加行吗?绝对不行!反过来,只有科学技术工作者,没有历史工作者、其他工作者行吗?也不行!人的大脑是个整体。左脑正常的活动不可能完全离开右脑,右脑正常的活动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左脑。科学中含有人文精神与人文内涵,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可以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因此,一个伟大的大家的出现,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相融则利,相离就只是“半个人”,这样的人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报告厅》,有所删节)
■专家观点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就是在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中形而下的东西,经过人的努力,特别是经过人的实践,在实践中深思,在实践中体悟,在实践中磨练,内化升华,形成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精神就是人文的东西,所以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就是应以“实事求是”作为其基础的求善精神,从这一角度讲,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
科学与人文都有共同的追求。科学追求真,人文追求善,两者结合,保证追求正确,保证结果可以完美。这就是追求真善美高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的动力,真善美都是围绕着要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的明天。
一个正确的思想,一个创造的思想,必定是逻辑思维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思维跟人文艺术思维的高度的统一。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逻辑保证思维前后的正确性,没有前一步,就没有下一步,没有下一步就没有再下一步,所以逻辑是最严谨的,不可能出错。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