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海外专家历数中国科技“软肋” 科技强国更需勤练“内功”

2004年05月24日
 

  随着中国宇宙飞船成功的发射升空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即在本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产业新目标:科技超级大国》的报道,文章从多个方面描述了中国近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断言,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领域,那么中国将迈上一条通往科技强国的大路。

  科研资金的投入当然是一个首要条件,但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强国,还应当注意什么?作为一个华人科学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分子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心胸肾分子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心胸肾研究杂志主编魏启明教授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目前领导的“ DNA损伤和修复”课题是世界上同类研究中最前沿的。

  魏教授首先肯定现在国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我国科技大步迈进的良好时机。政府逐年增加科技投入,目前国内很多实验室的硬件装配都非常好。国家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弱于美、日,但投在某些单项研究方面的经费并不少,甚至还要超过。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投入产出比,怎样提高效率,可能是面临的当务之急。魏教授举例说,同样条件的实验室,同一条起跑线,同样两年时间,在国外的已经能够发表很好的论文,在国内的却鲜有所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科学研究是否成功,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其发表的论文的质量。魏教授本人即是很多学术杂志的审查委员,甚至是主编。他认为,中国目前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还不够。有些原本可能是很好的论文,本身的数据也不错,但就是因为不够严谨而遭遇退稿。严谨性的缺乏多数表现为,一篇文章不按标准去写;或者不注意用词的方法,不注意排列;或者是别的数据都有,就唯独某几个数据没有,其实不难嘛,多做两个数据就好了,但就是没补上。这方面不注意就会吃大亏。很多研究生是这样,有些教授也是这样,有时候审一篇论文时心里会非常奇怪:这些论文是否通过教授们亲自的审阅!通常情况下,对于自己有署名的文章应该是要反复看的,切不能差不多就算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方向的问题,魏教授说,国内容易犯急功近利、凑热闹的毛病,美国也有这样的现象,但国内特别普遍。科学研究不可能说一成不变,但大的方向应该是要在某一领域不断地深入下去。今天这个好,就研究这个;明天那个火,就研究那个,这样做很不容易出真正的成果。论文的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质量以及研究的一贯性。我们在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时候,很注重他的一贯性,哪怕是发表的文章并不多。有时候一篇非常出色的论文也可能并不是发在最一流的杂志上,但如果它被很多人引用,也是很好的。关键是别人能够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设备重复试验,也就是质量一定要过关。抢第一时间发表当然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人为的造一些数据就得不偿失了。

  由此可见,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挑战,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自身的问题,包括科研人员的科学素质、整个社会的科研风气以及与之紧紧相关的科研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否则大练“外功”,罕修“内功”的后果,可能就是身子抗不住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海外专家历数中国科技“软肋” 科技强国更需勤练“内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