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2004年05月23日
      当本报记者林英采写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文稿摆在笔者面前时,我联想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电视屏幕上,人们看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已是伤痕累累:密布于草场上的鼠洞和退化的草场,泥土流失的河岸与正在环境破坏中颤抖的“生物多样性”无不令人担忧。然而,如果不是科学探险者的脚步深入那片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们也许至今还不知道自己母亲河的头顶已经如此凄惨。
  今年是人类攀登珠峰50周年,5月21日,中国业余登山队A组8名队员、中韩联合登山队A组6名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勇敢的探险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才更加自信。
  科学探险是与人类进步相伴随的――如果没有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航,人们会在何时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没有达尔文和华莱士的环球游行,人类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的构想又会怎样;如果不是人类勇敢地踏上月球和走向火星,人类哪有今天这样挑战极限的信心。
  随着勇敢者的探索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已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说,虽然“地球表面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少,要认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更需要探险”。而了解科学探险的人都知道,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艰苦与牺牲――在珠穆朗玛峰的冰雪下面,有多少登山勇士的忠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又有多少科学家遇难。
  伽利略临终前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我体会,科学探险不仅需要“特殊的勇敢”,而且可以激发他人更勇敢地追求科学真理。因此,它应当受到中国和全世界更有力的支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