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刚翻了几页,我就被它漂亮丰富的色彩吸引住了。这使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探索者丛书”,无论是插图、版式、印刷都无可挑剔。这套教科书已似乎让有限的视觉感官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插图都用上了:从显微镜下的科研图片到生活中的日常照片;从制作精良的三维立体图到叠合多重空间的示意图表。图片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使我大饱眼福,领略了眼睛所不能及的宏观、微观、抽象、高度概括的世界。这些真实或虚构的图片,让我对平面的文字有了立体的、形象的,简直有质感的认识。在某个特定的刹那,我仿佛脱离了课本,在血管里参观,在DAN链中充当一个嘌呤,在卵巢里激动地目睹精子“触壁”的瞬间,在古埃及神秘的沙漠里独行。淹没在庞大的画集里,我近乎忘了我在猎取知识,相反,真理以它多变的化身呈现在我眼前,给我带来无穷的惊喜,赋予我四维的全息感受。
说美国人懒,没错,所有的章节都被分成短小的一小段、一小段,隔两三行就有鲜艳的插图和各种“技能训练”,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读“科学探索者”就像看浏览网页,随着鼠标的不断点击,不时有小窗口跳出来,里面装着所谓的“礼物”或附件,如同繁忙工作之余的咖啡,给人休息放松的时间。整本书很有人情味,字里行间弥漫着书香气,温馨的色调,无声的交流,鼓励的语气,幽默易懂的措辞,让我感到很轻松、很舒坦,同时还带着探索奥秘的兴奋。小节之间没有固定的作业,有时仅是几个涉及内容的重点问题。每一章都有小型课题研究,总结和巩固基础、启发思维的练习。
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探索者”丛书就是力图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不是美国人总喜欢把复杂的内容说得简单,而中国人却喜欢把简单的内容说得复杂呢?中国现代的教科书,经常用晦涩的语言陈述一个原本简单易懂的概念。既然理解是最终目的,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理解障碍呢?或许中国教科书编委们会对美国人的“不务正业、忽视基础”而嗤之以鼻,坚持适量习题的重要性。然而事实上,我悲哀地发现,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无不在教会我们如何熟练运用公式、新的解题技巧,不断重复相同的题型以帮助我们形成思维定式,形成看到题型就能想到固定方法――类似电脑超级链接般的反应能力。有趣新颖的提示、实践活动、自我探索少得可怜,即使有,因为太陈旧、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引不起兴趣,学生们反应冷淡。
就这样,我们原本活跃的大脑在死板的科教书中被囚禁了。我们的思维、感官不再会被生命的奥秘、运动的规则、反应的实质所打动。反之,我们尽量躲避与之相关的繁琐的计算、机械的推理、无趣的重复、企图找到新鲜刺激的替代品;我们丢弃了积极的研究探索方法,把盲目接受知识看作理所当然;我们在书本的题海中痛苦挣扎,眼看着自己的创造力被一点点地剥夺;我们大声叫喊,却无人回应,所有的人几乎都被“历练”得麻木不仁。也许“科学探索者”的出现,让我们见识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学习,什么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但我们资源穷尽的大脑里,有的只是尴尬的数学公式,容量甚少的联想平台,早已干涸的意识流和封尘已久的新鲜感。我为什么要成为课本的奴隶呢?我为什么要被高考控制呢?我一直想要了解自然的法则、人类的意义,相比之下,考试又算什么呢?但我有那么容易被解放吗?应试教育如影随形,我无法脱离社会、也无勇气蓄意反抗,我只能在应试教育和自我探索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给自己挤出空间胡思乱想罢了。
那他人呢?我苦笑,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生活在课本知识的夹缝里,承受着来自家长、老师、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道他们的问题能通过阅读“科学探索者”丛书而解决吗?“科学探索者”仅仅是一个引子,而从事科学探索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已成为密切关系到中国千百万学子成长的头等大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