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杨玉圣:教育和学术不能大跃进

2004年07月19日
      为了评职称,要求中小学老师和幼儿园教师写论文,实际上是鼓励人们不务正业、不做好本职工作而专门搞歪门邪道。

    随着本报记者的不断追踪,福建学术腐败案已经越挖越深。但是其中一些现象却让人看不明白:那些受骗的老师,明知道花钱刊登论文是造假行为,为什么还要继续?被假冒的学术出版物,知道刊物被人非法盗印后还给造假者出具了“期刊出版证明”。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先生。

    杨玉圣认为,花钱发表论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像张国銮这样大把地收了别人的钱、却又假冒刊物‘发表’有偿论文的情况,可谓登峰造极。”

    这一事件其实是学术腐败的一个典型案例。究其原因与目前教育界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有很大关系。

    杨玉圣说:“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从名牌大学到一般高校,乃至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莫名其妙地兴起所谓的科研热潮,颇有‘全民搞学术’的架势。”但是在很多不具备学术研究条件的院校,教师连应付正常教学都成问题,搞科研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据杨玉圣介绍,美国的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除了教书育人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美国,这样的大学不过一二百所。其余的绝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搞科研。这样一来,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兢兢业业于科研,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心一意于教学,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虽然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在强调科研,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杨玉圣介绍,目前大学系统主办的学报等刊物有1000多种,但总体质量却乏善可陈,在最近教育部搞的“名刊工程”评选中,选中的仅有11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年高校的论文漫天飞,数量急剧膨胀,但学术质量却严重滑坡,甚至出现了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

    当谈到本次事件中的直接受害者―――中小学教师时,杨玉圣说:“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有条件、有天赋的某些中小学老师,可以写写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但这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评职称,要求中小学老师和幼儿园教师写论文,就像要求农民得会做工、工人得会种地一样,荒唐透顶,完全是不切实际的错了位的空想。这实际上是鼓励人们不务正业、不做好本职工作而专门搞歪门邪道。

    杨玉圣认为,学术研究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的。“经济上搞‘大跃进’,我们已经吃尽了苦头,因为它违背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教育上搞‘大跃进’、学术上搞‘大跃进’,也同样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这同样违背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术研究规律。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师回归教师,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这样,或许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能搞好,学术水平也还有可能提升。果真如此,将是中国教育的福音、中国学术的希望。”杨玉圣说。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杨玉圣:教育和学术不能大跃进”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