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2008年01月18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有名。同一天,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内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水稻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刊物《中国水稻科学》的编辑人员表示,作为论文的核心数据,如果不一一注明出处,严格来讲确属抄袭。

  1981年,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汕优63”;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都吃过“汕优63”。因此,虽然在公众眼里谢华安远不如袁隆平出名,但其伟大贡献在业内却无人不晓。但谢华安学历不高,仅仅只是龙岩市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这本来理当成就一段自学成才的科学佳话,为何今天却疑似演变成了一幕科学丑闻?


  因为谢华安的中专学历,谢华安事件首先在公众中间引起了一场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之争。在我看来,就该事件而言,单纯争论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哪个更重要”,意义是有限的。如果真要给个答案,那也应该是两个都重要。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更看重哪一方面。试想,如果院士评选标准本身就是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兼重,那么谢华安也就没有必要为成功当选院士非自身所长地非要“苦心经营”出一些理论成果来。那么,院士评选标准是否存在过于偏重理论水平而轻视实际贡献的问题呢?“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这样的评选标准是否足够合理?

  另一个问题是,两院院士选举实行的是学风道德一票否决制,那么,中科院在增选过程中既然已经接到举报材料,谢华安仍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这究竟说明什么?是院士们不自觉地就“更应看重实际贡献”达成了共识,还是如外界猜想的那样,在抄袭、剽窃之风大盛的今天“如此轻微的抄袭早已不算个什么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院士产生方式是有问题的。既然院士增选过程中丑闻频出,那么与增选腐败遥相呼应的必然是学术腐败的层出不穷。

  当然,归根到底,发生这一切,根源仍在于院士的名号太有“魅力”,即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的谢华安亦不能免俗。应该说,因为“汕优63”,谢华安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1996年―2006年任福建农科院院长,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样一个“荣誉等身”的科学家,为何依然如此在乎一个院士的名号?以至在5次被中国工程院拒绝后,仍然要继续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院院士师昌绪的话一语中的:“当了院士,不用退休,社会地位又高,等于有了聚宝盆。”对院士名号的变态神化和极端功利化,不仅制造着科学浮躁与科学丑闻,也使围绕院士名号的争名逐利日益公开――很大程度上,这既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也是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舒圣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