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游戏精神

2009年02月21日
  陈蓉霞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何谓科学精神向来众说纷纭。比较被认可的传统说法似乎是: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精神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都是好词,然而,又有哪一门学问不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哪一门学问不是在追求真理?对此思索良久,我逐渐形成的看法是:科学是一种游戏精神。让我欣慰的是,《科学的旅程》这部巨著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观点。作为该书的译者之一,当初之所以欣然接下这部篇幅不菲的译作任务,缘由就在于粗翻之下,书里许多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我,忍不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当最后再做全篇通读时,这些不凡的人物和生动的事迹依然令我心动,以至不觉枯燥。细细想来,令我心动的正是这些科学大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纯真的游戏精神。

伽利略的大名我们都知道,不过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他还有一位朋友桑克托留斯,也曾在帕多瓦大学学医并从事医学研究。也许是受伽利略定量实验方法的影响,他试图通过实验来认识人体四种体液的精确平衡。为此,他决定测量进入以及离开自己身体的每一件东西。于是,在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坐在自己特殊设计的“称量椅”上,他注意到排出的东西要比摄入的东西少些,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感觉不到的排汗”,认为这就解释了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当然,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肯定有误,但重要的是,他首创了一种对人体新陈代谢过程进行精确称量的思想,这才是他的实验工作的价值所在。让我不断回味的则是,一个人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就那样坐在称量椅上,是何等枯燥的事情,需要何等的耐心!要不是对人体充满好奇之心,并且竭力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他能坐得住?

17世纪荷兰的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的名字读者也许并不陌生。一生中,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不少微观世界的秘密,如对霉菌、蜜蜂的口部和普通虱子的观测。不过他的职业却是一名布料商。他制作显微镜,最初也许只是缘于生意的需要(在当时,尽职的布料商常用放大镜来检查亚麻布的质量)。但不知何时,他却把透镜观察的对象从布料换成了其他东西。后来消息传到皇家学会那里,学会主席对此大感兴趣,要求列文虎克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草图。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同样是科学史上值得传颂的故事。列文虎克与皇家学会的通信联系长达50年(他于91岁的高龄逝去),全部信件竟达372封之多。列文虎克的信写得就如同拉家常那般平常,因为对他来说,学术研究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皇家学会也没有要求列文虎克在来信中注意学术规范,而是由学会秘书将其加工成惯常格式,供学会成员阅读。这一事实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如今高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首先、几乎也是惟一注重的标准就是论文规范。当然,我绝无意说可以漠视论文规范,我要强调的仅是,当教师对论文的要求只剩下这一项标准时,对教师来说当然省力,因为对照规范几乎不需要学术涵养就能做到,但当学生学会的仅是论文的标准格式(几乎一堂课就能学会)之后,由此造成的后果却令人不堪设想。也许有必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的造成,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的评估制度有关。因为上级部门的抽查内容就是论文(或试题)的标准规范。

曾经读过20世纪的科学怪才费曼的一段轶事。费曼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以至他想到有生之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研究,那就是记录临死之前的感受。费曼最终是否如愿,不得而知。但在本书中,却有一位生理学家果真想得与费曼一样,那就是18世纪的哈勒。哈勒一生所做出的杰出发现在此不再赘述,只说他临终之际,他的身边围绕着医生和朋友,他把手指放在手腕上,感到微弱的脉搏渐趋衰弱,于是,他平静地报告说:“脉搏不再跳了。”

18世纪还有一位生理学家斯帕兰扎尼,想要研究胃液对于食物的消化功能。他的前人就曾做过类似的实验,不过实验对象是鸟类。但斯帕兰扎尼却不满足于这些结果,他走得更远,竟拿自己做实验。尽管担心自己也许会噎死(事实上有一只实验鹰就是这样死的),但他还是吞下一个亚麻包,里面装有嚼碎的面包渣,当小包在23小时后从身体里取出时,面包不见了,而小包依然完好无损。他后来又吞下木质小球和装有食物的开口金属管,但这些东西使他呕吐,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科学好奇心走得过远了。

类似这样的精彩故事在《科学的旅程》一书中多得不可计数。读者想必注意到,相比于牛顿、达尔文等名字,本文引用的科学家大多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这就是说,以大量篇幅介绍众多璀璨明星,而不只是最耀眼的那几颗。同时,本书还以相当篇幅介绍当时误入歧途的某些研究者,他们不乏才华,不乏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之心,却因种种原因,更多受名利的引诱,最后居然成为行骗高手。也正是在本书的翻译中,我才知道,artist对应于汉语有三个含义:艺术家、大师、行骗高手。

仅从上述有限的例子中,我们即可体会,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一种破译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一种想要探悉谜底的不竭冲动,这不正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或升华?也许有人会说,从事游戏怎能与崇高的追求真理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崇高就在游戏之中。首先,游戏超脱于功利,所有世俗意义上的职称、奖金、名声都与真正的游戏无关;其次,游戏注重规则,任何对游戏规则的破坏都会使游戏自动结束;最后,游戏所要追求的目的无非就是胜局,在科学中即体现为破译自然之奥秘,并以此赢得同行的认可和尊敬。以此反思,当下我们的学术界,缺的并不是钱或其他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游戏精神。

《科学的旅程》,[美]雷・斯潘根贝格,[美]黛安娜・莫泽著,郭奕玲、陈蓉霞、沈慧君译,陈蓉霞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69.00元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游戏精神” 的相关文章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