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自由比获诺奖更重要
当一个孩子在家里就被告知要“听话”,唯唯诺诺,进了学校很难有创造力;一个在学校里稍为培养了一点创造精神的人,出到社会要乖乖听任种种权力的无端训导,也会抹杀创造力。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渐次公布结果,我估计中国又将颗粒无收,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都无望拿奖,杨振宁不是说了么:“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下结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杨振宁凭什么放出狂言?不过不要紧,反正大炮放出去了,落哪算哪,20年后的事他管不了那么多。
其实,一个诺贝尔奖算得了什么,拿不拿又有什么关系?有人统计,至今已有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而成立60年的新中国,没有冒出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们不也喊着灿烂文明走过来了么。而况,区区几百万奖金,对于那些在中国顶级大学和科研所里的精英来说,一两个项目就能搞定了。
然而,诺贝尔奖毕竟是物理化学文学经济领域的最高奖项,是这些领域名副其实的奥运会,其荣誉和标志性意义不言而喻。多少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有没有产生世界级的知识精英,一个民族有没有为世界贡献伟大的文明,处处要争个赢的中国人有“诺贝尔情结”很自然。
很可惜,诺贝尔奖不是奥运会,如果是凭吃苦力、下死劲就能夺冠,我们完全可以用“举国体制”培养几个体育精英,包打天下。但要获得诺贝尔奖就不能这样,它不是“体育”比赛,也不只是“智育”比赛,归根到底是“创育”(创造)比赛。
中国人并不蠢,如果仅仅是智力的比赛,中国没有理由不拿诺贝尔奖。那些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比如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智力不差外人,又不能拿奖,只能说创造力太差。
人天然地具有探求真理和进行创造的本性,只要条件许可,不受压制,这种本性就会自然释放出来,这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的发展的自我要求和体现。我们丝毫也不必担心人没有创造力,尽管不同民族和人种可能存在创造力的大小、取向之别。而是担心创造的自由有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与保障,因为创造的自由首先是自由的创造,就是对既存的挑战,宽容才变得极为重要。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是学校教育的沦落。这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不能单纯指望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恐怕都应该进行反思。当一个孩子在家里就被告知要“听话”,唯唯诺诺,进了学校很难有创造力;一个在学校里稍为培养了一点创造精神的人,出到社会要乖乖听任种种权力的无端训导,也会抹杀创造力。
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称中国的大学,“缺乏解放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的特点”,这恐怕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客观分析。“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那些跑到国外去就能拿诺贝尔奖,也反证国内缺乏创造的自由空间。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像夺取奥运会冠军一样去拿诺贝尔奖,但如果每一个人天然的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只怕我们会拿诺贝尔奖拿到手酸。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