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方式生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文社科系主任项扬教授就生活方式是否需要科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遗传和医疗保健服务,其中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50%,环境占20%,生物遗传占20%,医疗保健服务占10%。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经历了非典这段非常时期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提高科学素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项扬说,经历了一场活生生的健康危机后,我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的确发生了不少变化,大家对穿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对公共卫生也更关注,特别是对社区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讲,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习惯必须改变。SARS疫情告诉我们,只有搞好了社区大家的公共卫生,才有个人小家的健康快乐。上海几年前对市民提出了“七不”要求,但还是有不少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公认的陋习为什么改不掉?归根到底还是与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有关。有人奇怪,这次非典蔓延,作为邻国,而且流动交往也非常多的日本、韩国,为何被传染的人很少,这中间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当地的民众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都非常重视的。人们很难想象,有谁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随地吐痰,然后又可以若无其事地离去。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有法治重罚的因素,但恐怕更重要的还是讲究卫生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也是有效预防疾病的一道无形屏障。
说到生活方式不能不说“吃”。项扬说,吃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然而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1987年上海甲肝爆发,正是与食用不洁毛蚶有关。再如,目前发病率直线上升的糖尿病,也与日常生活中暴饮暴食、营养过盛等有关。还有些人嗜好吃野味,这是很不应该的。以蛇为例,蛇以鼠为食,其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种类多不胜数,曾有人喝蛇血“进补”而“补”出了多种寄生虫病。同时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一年吃蛇总重量约10000多吨。如果这些蛇不被吃掉,就会有10亿~20多亿只老鼠被它们吃掉,就会有很多很多粮食被保留下来。为此,近日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科院副院长陈竺等院士联名写了一封长达4500家的呼吁书,呼吁大家摒弃猎食野生动物的不良饮食习惯,保护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
另外,焦虑、忧郁、狂躁、恐惧等心理也与生活方式有关。项扬说,有的人自我意识过地强烈,凡事皆以我为中心,时间一久,心胸难免狭窄,一遇风吹草动,而且涉及健康危机,当然就焦躁不安,戒备过度。还有喜欢“热闹”的人,一旦“静”下来,会无法适应。所以,在疫情得以舒缓的今天,正是重新安排生活方式的契机,理性对待。
最后,项扬表示,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不以为然的小毛病都可能是病毒的起源。只有吸取教训才能在今后的日子里享受健康。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