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天才”女科学家庄小威:从不选容易的问题做

2016年11月29日
   

庄小威,第一位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华人女科学家。1987年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赴美留学,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34岁成为哈佛大学两个系的双聘教授。

 

日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回到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应邀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生物分子和细胞的纳米尺度成像》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庄小威接受了采访。

 

少年班培养模式与许多美国大学相同

 

近年来,庄小威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生物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众多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特别是最近研究出的一种达到分子尺度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方法(英文缩写STORM),用于观察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庄小威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一直是物理,博士后阶段才开始接触生物学科,但她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学科跨越,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呢?

“这首先得益于在中科大四年打下的宽厚的基础。”庄小威说,在少年班学习期间,头三年不分系和专业,什么课都学,在打好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从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这样,将来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美国的大学都是这样做的,因为高中毕业时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在中科大的四年,除了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庄小威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提问题。少年班实行的是宽口径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搏击,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自学能力不断提高,也逐渐学会了质疑。比如,读一篇论文,不管刊物的级别多高,她都会想一想究竟有没有道理。

庄小威还透露一个学习秘诀。她从小就喜欢观察,在少年班读书时,强手如云,她就注意观察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同学,然后悄悄地“偷学”过来,这样,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渐渐积累起来了。

 

从来不选容易的问题做

 

有动力,有远见,勤奋刻苦,敢于冒险,是庄小威开出的她成功的关键词。刚进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时候,其他同事一般都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发表论文比较快。因为在哈佛,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要走人。而庄小威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拿到终身教职(tenure)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

媒体对庄小威的报道,给人感觉她的成功似乎是一帆风顺的: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2005年,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并在未来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万美元的资助,庄小威榜上有名;2006年初,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的双聘教授。

“总体上看我比较幸运,但并不像外界报道的那样一番风顺,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每一步都是从不顺到顺。”庄小威说,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她做得并不突出,甚至怀疑自己作实验的能力。博士后阶段头两年也不顺利,因为从物理学科转到生物学科,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提出的一些自认为重要的课题其实并不重要,也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到哈佛做助理教授,头两年还是不顺,申请基金也很困难,也有伤心痛苦的时候。

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总能很快克服困难、走出低迷。除了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外,她的诀窍是,先让自己伤心两三天,等伤心透了,然后告诉自己:一切从头再来,就当过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从零开始。“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吗?一旦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什么都不怕了。”

 

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庄小威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她说,作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当活跃一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在作科研和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带着怀疑和探索的目光,别人作得未必都对,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读书千万不能读死了,教给你的东西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要想一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比较重要,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庄小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不是等到上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美国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老师经常教他们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懂得怎么提问题,而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比如,美国小学有木工课,学习搭东西,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其实将来做物理、生物实验的时候,经常要做一些新的仪器,这些仪器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原来学过的机械木工知识和培养的“感觉”就会派上用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天才”女科学家庄小威:从不选容易的问题做”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