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2019年05月21日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和“他”有很大的区别,“我”只有一个,而“他”却有千千万万。这是一句很朴素而又很深刻的科学箴言。尽快攻克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不仅要需要“我”的力量,更要想到“他”的力量。这种博大胸怀,使得他意识到大联合的无穷力量。他说:“要把‘野败’转育成不育系,还要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一个人单打独斗不成气候,必须发动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展协作攻关。”野败制种成功后,他无偿地分赠给全国的协作单位,大大加速了全国杂交稻的研制进程。

原福建农科院院长谢华安是当年参与协作人之一,听说报道袁隆平,不顾年老体衰从福州赶过来,他对记者说,袁老师的“野败”令全国同行一下子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全国大协作很快红火起来,袁老师这种崇高无私的境界今天看来愈加珍贵。

1971年,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张先程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这时的杂交稻研究走出了徘徊低谷的困境,别开生面,群星璀璨。科技攻关人员以袁隆平为核心,形成“群星拱月”的局面。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袁隆平及其同行们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嘲笑“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的那帮人不吭声了。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湖南推广,随即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当年推广杂交稻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平均亩产从300公斤一下子提高到500公斤。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已经累计推广杂交水稻60亿亩,增产稻谷约6000亿公斤,取得划时代意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功后的袁隆平没有躺在眼前的喜悦里,而是不断在否定自己中来修正前进的轨迹。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后劲不足、种子生产环节多等问题,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构想:超越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过度到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最后实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条新的技术路线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人们惊叹他的科学眼力。一般人,看一年两年就不错了,而袁隆平,却看到10年、20年后甚至更远的事情。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即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向结合,并运用高技术优化杂交稻的米质,据了解,目前超级杂交稻部分已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大部分已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的标准。

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国务院总理朱�F基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列入国家“863”计划。经过5年的攻关,终于在2000年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达到800公斤,提前一年实现二期目标。

袁隆平算了一笔账:“中国的粮食安全线是4.7亿吨,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到2010年实现超级杂交稻的第三期的目标,大面积示范亩产达到900公斤,实现超级杂交稻的大面积应用,进而实现‘种三产四’,即种三亩田产生四亩的粮食,计划在5年内,节省土地2000万亩,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他也为世界算了一笔账:“从1979年中国的杂交稻种子在美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直到今天,中国的杂交稻已在世界上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说,如果国外的推广面积达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稻米计算,就能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谈及超级稻第四期时,袁隆平表示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水稻亩产的最高极限是1500公斤左右,潜力非常强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到2010年将超级稻推广到1亿亩”。

他的话没有志得意满的浮华,也没有不切实际的誓言,只有天人合一、人类与粮食的一种新型和谐关系。在本质上,这种关系是一种生死攸关的深沉哲学。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