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探访中国两弹城:历史天空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2019年05月29日
 

夏日川北,群山环绕,苍松翠柏。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中国“两弹城”曾经很神秘。记者近日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被称为“精英门”的正大门上,“两弹城”三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柱上刻着“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往里走,一条条标语、一幅幅老照片,保存完好的大礼堂、将军楼、邓稼先旧居、战备防空洞遗址,让那段充满“硝烟”的红色岁月平添了几分厚重感。

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两弹历程馆”里,讲解员龚照怡正在给参观的学生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颗核航弹的模型,长3米、直径1.5米左右,后面就是它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记者看到,馆内利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场景复原,展现“两弹”研制工作的艰辛历程。

“算盘、计算尺这些文物都是激励后人艰苦奋斗的好教材。我们让文物‘回家’,让观众看到当年科研人员住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样的用具,了解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是怎样研制‘两弹’的,怎么样让中国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四川省梓潼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鲁蓉告诉记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目前存有2万多份图片资料、500多万字文字资料、3000余件实物。

在“两弹历程馆”的不远处是“将军楼”。1983年5月20日,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来到长卿山视察中物院,看到科学家们在大山沟里艰苦卓绝地工作,即兴赋诗一首:“二十二年难忘情,崎岖道路信踏平。屡建奇功震寰宇,更创奇迹惊鬼神。”

邓稼先旧居位于“将军楼”的正对面,二室一厅的平房前后,是一片香樟和梧桐林,屋里仍保留着当年原貌:卧室里仅有一排书柜、一个铁架床、一个普通衣柜;办公室里有一张办公桌、一把藤椅、两个单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那台手摇式计算机和铁皮柜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不平凡。

记者注意到,简朴居室的墙上挂着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邓稼先的手稿复印件,让后人有机会窥见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邓稼先塑像前,众多参观者敬献花篮、驻足。科研工作者彭强说:“邓稼先告别家人‘消失’28年,在极其恶劣和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搞科研,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0岁的傅依备院士说:“‘两弹一星’确确实实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很不具备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所以这个精神我觉得是很了不起,这对于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好。”

贫穷,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封锁,也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国防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核讹诈、核威胁,更加坚定了他们把智慧、热血、青春,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驻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中物院搬离中国“两弹城”已有二十多年,这里如今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在此工作的几代科研工作者已离去或逝去,但历史的天空将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探访中国两弹城:历史天空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