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丘成桐:年轻学者要敢于“无法无天”

2019年06月21日
   

“今天中国要在科技上领导世界,必须要让年轻人挑战科学界的‘老人威权’。”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期间,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表了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公开演讲,深入阐述了他对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新思考乃至“批判”。

在美国50年,丘成桐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1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工作过。而自1979年第一次回国后,他每年都会在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访问数月。这些经历让丘成桐对中西方高等教育都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年轻人要敢于挑战权威

 

事实上,10年前,丘成桐在“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典礼”上就曾表示:国内学界大拿与院士级专家,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创造性空间,甚至允许年轻人能按照自身想法“另立门派”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眼下这般让学生完全依照导师的路径行进。

迷信学术权威,无视年轻学者的意见,历史上早有教训。丘成桐以英国为例指出,牛顿曾被奉为“权威”,在其去世后的100多年里,鲜有英国科学家敢挑战他的权威地位,这使得英国再无物理学和数学大师,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局面才开始改变。

“和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学术创新进步,在学术大师的权威领导下,非徒无益,还可能产生极大的害处。在科学创新的前提下,年轻学子20多岁敢于‘无法无天’,挑战科学多年的传统,往往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正如爱因斯坦挑战牛顿力学一样。”丘成桐说。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在演讲中,丘成桐一再强调,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基础科学。

他表示,“第一流的技术是从基础科学发展起来的。未来,中国的科技要领先世界,一定要‘大力发展’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而不是‘普通发展’。”

20世纪初,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高校起初只想发展工科,后来它们发现,没有基础科学的强力支持,工科是无法作出顶尖成绩的。如今,这些世界顶尖高校都有了一流的数学专业和数学人才。

对比中西方教育,丘成桐犀利地指出,“中国高校仍是以应用为主、基础为副,结果有可能两方面都没能成功。”

丘成桐认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不矛盾。他也不反对数学界与工业界的联系。那么,如此疾呼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原因何在?

丘成桐的回答是,“相对来说,基础科学不受工业界重视,那么政府就更应该重视。我常常看到报纸上讲,某些应用工作替国家或是公司省下几百万元,但别忘记国家对它们的投资更巨大。表面的功夫往往几年就不见了,而投入如纯数学等基础科学,其影响则是深远的。我们要挑战世界第一流科学,要培养引领全世界数学发展的数学家。”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愈发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然而,丘成桐指出,在走访某些城市时,他听到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这个项目过几年以后,对我们的GDP有什么好处?”

“管理投资的官员和投资者对基础科学有误解,他们认为基础科学就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往往希望几年内就能看到成果,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丘成桐说,基础科学有其本身发展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工科和经济服务才发展的。

比如,研究基础数学的目标不是千年大业,也不是万两黄金,数学家应该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理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宇宙的结构,了解大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如果从应用、技术角度出发而发展基础科学,(水平)再好也是有限的。”丘成桐说。

 

 

为学问而学问

 

事实上,做学问“急功近利”的现象在如今的哈佛大学也开始出现。丘成桐讲述了他朋友的经历――政府在私立大学正享有愈来愈多的话语权,这位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询问理学院院长,申请政府经费时,可不可以单纯为了好奇心和“科学的优雅”来写申请书,结果院长回答,“有困难!”

不过,在丘成桐看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困难依然是基础科学与欧美相差太远。他认为,必须鼓励学者为学问而做学问,因好奇心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我希望见到中国学者不是为了名利做学问,即使诺贝尔奖或是菲尔兹奖,也都不应该是学者的终极目标。”

“在一小群华裔数学家里面,中国的纯数学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优秀数学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丘成桐告诉《中国科学报》。

他强调,中国要欢迎从海外回来的学者,改善学术环境,让优秀的年轻学者得到成长,受到尊重和重视。这一定会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他们不需要太奢侈的待遇和一些虚名,但也不能让他们太担心――要保证他们基本的衣食无忧、家庭安定,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丘成桐:年轻学者要敢于“无法无天””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