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2020年01月22日
   

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方小院,院里有个水塘,波光粼粼。这里是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只要不出差,81岁的官春云每天都来这里工作,风雨无阻。

穿梭在小院的青年学生们都知道,那位喜欢穿白衬衣、黑布鞋,胸前别着一支钢笔的银发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官春云。

2019年,是官春云与油菜结缘的第60个年头。

用油菜籽榨出的菜油,是我国很多地方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曾经,由于油菜籽产油量低、种植面积少,许多老百姓面临“吃不上油”的困窘。

1959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的官春云留校任教。那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官春云常常目睹人们因缺少食用油而吃“红锅菜”(没放油的菜)。

根据当时国家的迫切需要,他被分配从事油料植物研究,从此与油菜结缘。

官春云向记者回忆,下乡指导生产时,他印象最深的是种油菜的农民也吃不上油,因为油菜籽产油量太低。“当时,我一家三口一个月也只有四两油。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油菜籽研究好。”

油菜是越冬作物,常规的栽培管理是冬养春发。1964年,官春云结合气候条件和油菜生长特征,深入调研,率先提出“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在长江中游地区实践推广,极大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亩产由约50公斤提高到约90公斤。

1978年至1995年,仅湖南地区,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就增收20.7亿元。

不仅要让老百姓不缺油吃,还要能吃上好油。过去,油菜籽中含有两种对人畜有害的成分――芥酸和硫苷。降低它们的含量,是亟待攻克的难题。官春云一头扎进了这个难题中。

研究芥酸、硫苷“双低”品种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品种保证了“双低”,却不抗病,农民就不愿意种。官春云带着团队一次次研究改良。“搞科研就像剥洋葱,要有恒心和耐心,一层一层剥,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

1987年,官春云团队终于主持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官春云主持育成了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19个,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达2.1亿余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菜“双低”化进程。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教授王国槐,与官春云共事四十余年,曾是他的第一任研究助手。在王国槐眼里,官春云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油菜院士,更是“不贪功、不计较”的前辈师长。“在科研成果的分享上,他总是考虑团队所有成员,激发大家创新的积极性。”

是好专家,更是好师长。今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官春云为大学新生讲了一堂课。这是他除了油菜研究之外,最喜欢做的事――与学农的年轻人说说话,谈谈心。他多次叮嘱青年学子:“只有不畏艰苦、勤于实践,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

老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今年,他仍会不时下田察看。记者采访那几天,他正带着研究人员们清理油菜种子。这是每年播种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要把预备播下的种子名字列进计划表,然后一个个分门别类写到种子袋上。

“如果一个农业科学家长期不下田,也不进实验室,就不可能再出创新成果,也很难再为国家做贡献。”官春云告诉记者,搞农业研究常常要穿梭在泥里水里、风里雨里,但自有一番乐趣。

他坦言,自己并非“爱农才学农”,而是“学农就要爱农”。“因为下乡体会了农村的落后,才努力搞科研。个人的前途命运,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搞科研不是为了粉饰门面,而是要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这让官春云倍感振奋。“油菜就该大发展,有了农业现代化的助力,我们可做的事更多了!”

如今,油菜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连金黄灿烂的油菜花,都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回望过去,81岁的官春云说,与油菜相伴的一甲子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

“有时,五分钟很长,只要利用好就可以做许多事。可有时,五十年却很短,因为一个人一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大概也就五十年。”官春云感叹,“一晃眼时间就过了,所以,我才更要分秒惜光阴。”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