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访王乃彦院士:莫因惧怕“辐射爆炸”而“恐核”

2020年02月08日
   

由于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核能后来被用于发电时,人们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历史上发生的几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更加深了公众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认为,即便核电技术是安全的,与常规电厂相比,核电厂还是具有核辐射和核爆炸等潜在危险。事实真如想象中那么可怕吗?为了寻求科学的解释,记者日前采访了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记者:不少住在核电厂附近的人担心核电厂辐射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事实果真如此吗?

王乃彦:认为核电辐射很危险是个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辐射,包括去医院检查身体时拍X光片,使用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喝水、吃米、抽烟等,都会产生辐射。这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我们称为本底辐射。既然辐射逃不掉,树立正确的辐射观就很有必要。

在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核电厂附近的日常辐射有多少?相关统计显示:核电厂员工平均每年接受的来自核电机组的辐射量比环境本底辐射要小得多;而周围居民接受的来自核电厂的辐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当于每年增加了5天的环境本底外照射,而现在国际安全标准是公众剂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说,住在核电厂周围的人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记者:有公众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其威力与后果就相当于核武器爆炸。您怎么看?

王乃彦:提到核电,公众很容易联想到核武器,但是核电站不等于核武器――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铀235燃料浓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

遗憾的是,我看到很多报道,并没有给公众讲清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都是化学爆炸,而不是核爆炸。

此外,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因为两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不一样。简单、通俗地讲,核爆炸是通过高对称性、高同步性压缩,把高浓度的铀235压缩到超高临界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从而产生冲击波和光辐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坏手段是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而核电站的核事故是由于超临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核燃料的浓度比较低。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访王乃彦院士:莫因惧怕“辐射爆炸”而“恐核””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