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逝世 他让我国桥梁抗震从零起步

2020年03月11日
  几乎上海的每一座大跨度桥梁,从南浦、杨浦、徐浦到上海长江大桥、东海大桥,再到南北高架、莘庄立交等高架路,这些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都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范立础。

从事桥梁研究60余年,从唐山大地震后就开始桥梁抗震的研究和攻关,成为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范立础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

昨天凌晨3:25,这位将一生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我国桥梁抗震研究的学者悄悄地走了。范立础因病医治无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3年。

昨天的同济大学桥梁馆,笼罩在一片哀思中。范立础的课题组在这栋楼的第四层。往常,这里总是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有激烈的学术讨论上演,年轻教师、博士生们经常会围着满头华发的范立础院士侃侃而谈。而这寻常又温馨的一幕,却随着范立础的离开,从此定格了。

范立础生于1933年,1951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范立础后来的学术研究聚焦桥梁抗震,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那是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国内工程学界意识到,亟须启动包括桥梁在内的工程抗震研究。其时,范立础在他的导师、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院士的要求下,开始攻关桥梁抗震理论研究。

“这就是我国桥梁抗震研究的起点,这个学科从零起步发展至今,一路都有同济的烙印。从李国豪院士到范立础院士,学脉薪火相传。”同济大学桥梁系教授叶爱君是范立础的门生,她告诉记者,唐山大地震后,范立础教授就曾按照李国豪院士的要求前往地震灾区,考察震后桥梁坍塌现场,搜集第一手资料。

“桥梁抗震的理论研究,要经得起震害的检验。”范立础院士曾多次对学生说,这句话是导师李国豪院士留下的,希望所有从事桥梁抗震理论研究的后生们遵循。这句话就像门规一样,如今的同济桥梁抗震研究室仍然在恪守这一治学规范。

唐山地震后,范立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奠定了我国桥梁抗震研究的基础。他建立了大跨度桥梁抗震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期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他还开发了第一、第二代减震耗能技术,并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得到了验证。范立础院士的研究成果先后被用于国内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以及众多高架桥中。

范立础院士主持和参加编写了我国桥梁抗震方面的所有规范。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编写的两本高等学校教材《桥梁工程》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影响了好几代桥梁人。

 

学术预见力惊人,推动世界规模最大振动台建设

 

“范立础院士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有一种学术预见力。他的研究总是超前的,他的很多学术判断和主张,总能在后来被印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进入本世纪后,范立础一方面继续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另一方面,洞察到国际工程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他前瞻性地提出建设四台线状振动台组的设想,并历经从调研、论证、审批到开工建设总计8年时间,最终实现了“建设一台15年不落后的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的夙愿。目前,这一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由四座振动台组合而成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已投入使用,成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防灾的一个开放试验平台。

“通过建设一个高端科研平台,开启更多国际科研合作,吸引外国的科学家团队能够到中国来做研究,这些是我们今天正在大力推进的事情,范立础院士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并果断地在学科领域布局了。”李建中介绍,范立础还密切关注国外的最新研究,率先在桥梁方面展开耐久性和提倡桥梁全寿命设计的研究。“这些目前桥梁界正当红的研究课题,范院士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公开倡导、呼吁,希望后辈学人密切关注。”李建中教授说。

范立础于1999年获“茅以升桥梁大奖”;2009年,由他主持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范立础获何梁何利奖。

 

授课让学生一辈子难忘,师者“范儿”成美谈

 

在同济大学,范立础备受尊崇的另一点是他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和专注,他无形中通过讲台传递了一种教学的艺术。

直到今天,叶爱君还难以忘记自己本科一年级上的《桥梁工程概论》的第一课,那是1988年,授课者正是范立础,“他穿着一身笔挺的白西装走进教室,或许是因为要拿粉笔在黑板写字的缘故,他手上还戴着一副白手套。课开讲了,他出口就是一席流利的英文。”用现在的话来讲,范立础是几代学生心目中的“男神”,无论是上课还是在公开场合讲座,他除了做精心准备,还很注意仪表仪态。直到投入范立础门下、并留任高校后,叶爱君才有幸听导师范立础道述个中奥妙。“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穿着不宜随随便便。当一名好老师,必须从走进课堂的一瞬间,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范院士生病住院前,只要他不出差,每天都会到系里来。他向来主张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常常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对同济大学桥梁系的师生来说,昨天是悲伤的一天。斯人已逝,但范立础的师者之“范儿”却会长久地在这里留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逝世 他让我国桥梁抗震从零起步”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