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三十年铸就“彩虹的脊梁”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桥梁专家范立础

2020年03月13日
    “我校范立础院士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校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今年上海唯一的一等奖。”“喜报”赫然置顶于同济大学校园网,师生们无不为之振奋。

 

  这边,一袭暗格条纹西装的范立础走在校园的林阴路上,依然中气十足,声音洪亮,隔着一段距离,记者仍能听到他与同事的对话,谈论的依然是大桥。

 

  大桥,是他全部的工作,也是他全部的生命。77岁的范立础淡泊名利,他说:“我期待着学生们快快成长,我愿做后生们的‘人生例题’。”

 

30年实现桥梁大震不倒小震不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敲响了建筑防震的警钟,也开启了同济大学的抗震研究。范立础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去灾区调研,发现房屋构件根本不防震,才会导致如此重大的损失。他的恩师、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院士立刻意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筑物防震,尤其是大型桥梁、公路的防震将越来越重要。李国豪院士当即给范立础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桥梁抗震技术。

 

  没想到,这个课题一接手就是30年。30年来,课题组不断追赶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引领国内的桥梁抗震研究。如今,这个研究团队已拥有11位专职研究员,培养博士、硕士100余人,还为社会培训了300多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在桥梁寿命期内,破坏性地震发生概率非常小,要求结构所有构件都能抵御极端地震而不发生损伤,既不经济又不现实。范立础院士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的大跨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桥梁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突破了如何经济合理地保证大桥抗震安全性的关键技术难题。

 

  如今,“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已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得到体现,并成功应用于多座世界顶级大桥的抗震设计中。据统计,我国正在建设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有23座,其中16座采用了范立础团队的成果。他因此被誉为“彩虹的脊梁”。

 

多方奔走,呼吁重大工程强制装强震仪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不少桥梁瞬时垮塌。范立础团队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四川雅泸高速公路的30余座桥梁都完好无损。作为一位桥梁抗震专家,范立础多次参加相关研讨、讲座,为灾后重建工作献言献策,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范立础认为,国内强震记录台站偏少,在重大工程建筑物上安装强震仪、风速仪,记录和观察地震期间的相关数据,非常有必要。但由于强震仪价格不下10万元,比较昂贵,范立础就建议在地震区的新建高层建筑中强制安装,费用由开发商承担。

 

  针对地震后不少人以房屋是否倒塌来判断其建筑质量优劣的状况,范立础呼吁,我国要引入“工程法医”制度,通过多种检测手段综合确定建筑毁损的原因。他说,地震中建筑倒塌的原因不仅涉及地震本身的因素,还要从建筑设计、出图纸、施工等多个环节进行严密细致的评估。范立础希望,“工程法医”对灾区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为形成适用于我国的强震区建筑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实行问责制。

 

  从北京领奖归来,当记者向范立础表示祝贺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与得奖相比,我更希望防震意识深入人心。一次地震灾难,可能毁了几十年的建设啊!”他还透露,在国家“985”平台二期项目的支持下,一个世界首创的四线台震动台正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建造,届时可以完成全球最先进的地震模拟试验。

 

愿做桥梁,让学生踩着肩膀成长

 

  问起范立础,为什么会与桥结下不解之缘?范院士饱含诗意地告诉记者:“桥是人类发展的使者和帮手。没有桥的发展是艰难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名城,因为没有桥而水运式微,日渐衰落。桥让城市与城市相连,让信息与信息交汇。”

 

  “我要做一座桥,我就是一座桥。”恩师李国豪院士的这句话,范立础记忆犹新,“没有李国豪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要像他那样成为一座桥,让更多的学生踩着肩膀成长。”

 

  “是座桥就得有无私的胸怀。”范立础说,“教师就应该有教无类。”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范立础始终恪守这个信条。他认为,教书育人不能按最差的水平来教,这样的话,好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人才划分的标准应该多元化,更不要去要求每个人都变成精英,但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听范先生的演讲,因为它充满智慧与想象力。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范老师曾经向他们讲起开着汽车环游世界的故事:“说不定哪一天大家就能开着汽车从南美洲,经巴拿马运河到北美洲,过白令海峡到亚洲,然后到欧洲。现在北欧好几个地方都有了跨海大桥,一路开呀开,开到非洲,绕着非洲大陆,到亚洲,再回到中国。”范先生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笑声、掌声响成一片……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三十年铸就“彩虹的脊梁”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桥梁专家范立础”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