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李国豪:一生才智架桥梁

2020年03月15日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他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他对同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中国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崇尚真知、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道,诲人不倦、立校为公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国豪院士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科学和爱。为爱而献身科学;一生从事科学却仍保持一个普通人对人、对人类社会、对祖国的深情的爱。

 

  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去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母亲是位农家妇女。李国豪5岁便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13岁时,李国豪插班进入梅州市市立中学二年级,在校3年,李国豪成绩突出,获全校演讲比赛奖。李国豪16岁时,眼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在读高一的时候走出梅州,一人去上海,顺利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在为期两年的德语预科班学习,到预科毕业时,学会英语、德语,为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李国豪升读同济本科时,选择工科,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感兴趣的机械转向土木工程。而毕业前夕的一段实习经历,决定了他未来的事业方向: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上干了一个月,从此,桥梁设计占据了他人生的重要位置。

 

  1938年秋,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前往德国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进修。留学期间,他的表现与潜能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尔的注意。爱才心切的克雷伯尔相中了李国豪,将他招至门下攻读博士。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工程,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他从二阶理论的弹性弯曲微分方程悟出,悬索桥的受力相当于一个受竖向荷载的梁同时受一个轴向拉力。由此他延引出从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并用模型试验加以验证,从而以优异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这一年,李国豪刚刚26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李国豪获得博士学位后无法返回中国,留在克雷伯尔的教研室搞科研。1942年,李国豪又以论文《钢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这位双料博士对悬索桥、桁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作出了创造性成果,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尤其在德国,“悬索桥李”在土木工程界流传。

 

  二战结束后,李国豪偕同妻子,坐上一列美军军列赶到巴黎。叶景恩在回到中国之旅中生下李归华。几个月后,他们坐从法国到越南的船,于1946年3月到达西贡(现改名为胡志明市)。不久,李国豪带着叶景恩与李归华,踏上从西贡回中国的归程。同行的还有刘献之一家。到了上海后,在救济总署等了三天,工部局局长赵祖康安排他进了工务局结构处。其后,同济大学从四川迁回上海。1946年,李国豪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1946年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1948年,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领导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任,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1953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1956年起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第一副校长、国务院科学发展规划委主任。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1959年创建上海市力学学会,担任第一任理事长。

 

  1977年任同济大学校长,他主持制定了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提出“两个转变”办学方针,恢复德语教学及与德国联系紧密的传统,恢复同济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1979年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主席、宝钢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1981年论证并提出宝钢工程不应下马,使工程得以继续建设。1982年,李国豪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1983年4月至1988年4月,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1984年不再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后改任名誉校长。1987年以后,历任上海南浦大桥顾问组组长,上海杨浦大桥顾问,汕头海湾大桥顾问组组长,虎门珠江大桥顾问组组长,广东伶仃洋大桥工程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上海�C崇明公路越江通道方案评选会议专家组组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C2002年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历次论证预评审会议专家组组长。2000年与14位院士写信给中央领导,建议加快洋山深水港建设。2002年任东海大桥名誉顾问。 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一代桥梁大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百科

 

  李国豪(1913年04月13日-2005年02月23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55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李国豪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桥梁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倡导并亲自组织实施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对同济大学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他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中国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是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李国豪:一生才智架桥梁”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